立即捐款

〈量化的情緒?──填寫產後抑鬱症問卷小記〉

彩鳳 2012年11月21日 天陰有雨

護士懷疑我產後抑鬱,再度召我入房。噢!又拖到所有bb疏散後,我們才能離開,早知道所有答案都填「完全不會」啦。

我問護士為何要再見面。她說根據那10條的問卷計算,超過某個分數,就要「傾計」。如果再談一次還是發現產婦有需要,就轉介去其他專業幫忙。她說這些都是服務提升。

我問:「但問題和答案都有點vague(模糊)?」

她說:「哦!也是,問卷是從英文翻譯過來的,可能有點偏差。」

護士不準我拿回問卷,只記得問題大概是「你會不會沒理由地有罪疚感?」、「你會不會沒原因地感到驚慌?」、「你會不會經常自責?」、「常常焦慮?」、「失眠?」、「有沒有想過傷害自己?」。還有一條是「跟以前相比,你能不能笑得很開心?」答案約略是這四個選擇──經常、間中、很少、以及完全不會。

她一再重覆問:「真的會嗎?真的沒原因?」我說有時候可能是因為照顧小朋友,她回:「哦,那就是有原因囉,不是沒來由的。」她又問會不會沒原因而焦慮,我說我以前也是這樣,她再回:「哦,那我想是性格而已。」

護士一直看著問卷,好像在試場裡面作答的樣子。她小心照著問卷讀出來:「有甚麼壓力,是不是manageable(可控制)?」我說可能是關於工作,嗚!完全沒辦法處理。她就說,工作壓力麻,即是沒事:「我看你進來後的表情,跟丈夫也有說有笑,沒甚麼吧。」

我想起填問卷的時候,見到對面一個男人也在填。護士說一定要產婦自己填,並且是依據第一感覺。我半認真地說:「呀!可能男人也有抑鬱呢?如果他一直都陪著產婦......」護士沒再理我。

其實第一次產前檢查,已經要填家族病歷表,我寫了自己十多年前的憂鬱和哥哥常被送進精神科。可是,我產前失眠厲害,問醫生應該怎麼辦,她們卻只有一句「沒關係」。

到了生產後隔天,精神科醫生突然來見我,之後還有社工。我問醫生為甚麼要見面。她說因為我以前有去過覆診,怕我生完有情緒。又叫我講講當年發生甚麼事,我半隱瞞的回答:「唸社工的時候,剛巧家中有些事,自己也壓力大,有點小憂鬱,大約吃了私家診所一個多月的抗抑鬱藥,太貴,轉去公立診所,醫生又說我沒事。」其實當年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原素,令我感到非常傷心和不知所措的,就是突然對一個要好的女朋友有感覺。可是,她說爸媽不讓她跟女生在一起。而輔導員和醫生的唯一方法,就是叫我跟當時的男朋友結婚。那段經歷個人和社會的來龍去脈都有點複雜,在此暫不詳談。無論如何,對於主流專業一些「意識形態偏見」,估計這幾年應該情況沒差多少,加上生完很疲軟,所以這次也沒有告訴醫生和社工。後來,她們問我做甚麼工作的,我說是做性別研究的,「傷殘女性主義」......她們似乎有點疑惑會不會是我有幻覺?我就舉了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譬如說傷殘婦女生育需要有不同的服務,可是大家都忽略她們。」還未說到產後抑鬱症的問題,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專業歷史令她們以為可以安心,很快,她們就放過我。

我寫這個經歷,並不是想爭辯到底我是不是有產後抑鬱。作動辛苦了20多小時生的時候有問題又攪了好長時間剪開陰道口超級痛痛痛痛行動不便還要搾奶水不能睡覺,還有往後大部份時間都是我照顧小孩不能出去行動大概甚麼都做不了也追不上工作,並且越不想成為麻煩的媽媽就永遠是會被嫌麻煩其他人又對照顧小孩意見多多說這說那等等等等,加上小孩出生時沒反應急救後沒事,又何止抑鬱擔心傷心害怕驚慌無助煩躁。與此同時,見到小孩笑自己又笑到傻婆一樣,又何止開心喜悅快樂興奮過度亢奮。但說到底,我的生活環境和資源已經比很多產婦豐富。我們不應該動輒亂用病來理解人的各種狀態,但的確,產婦身心出現重大變動,情緒出現波動是很正常,應該多關顧 ,尤其是經濟基層的婦女與家庭,各樣生活負擔越來越,社會支援又不足。

我寫這個經歷,想追問自己以及大家的是:
第一. 將產婦的情緒量化,會出現甚麼問題?
第二. 專業操作的意思和意義是甚麼?
第三‧ 「產後憂鬱症」成為流行病,變成一些狀態的解釋,會出現甚麼深層的社會問題?

不單是新聞報導指出約12%的本港產後婦女患有產後抑鬱症(註一),連藝人都將病名掛在口邊。就今年已經有楊千樺、洪天明分別擔心有產後抑鬱症(註二),楊思琦被指於美國秘密生女要獨力養育患有抑鬱症(註三),張燊悅則自揭兩度產後抑鬱(註四)。當然,主流文化中多講這個病,會進一步達到宣傳效果,令它更流行。

在《反思精神健康與失常:女性主義角度》一書中,Joan C. Chrisler和Ingrid Johnston-Robledo寫了一篇〈賀爾蒙肆虐?──經前症候群和產後抑鬱症的女性主義角度 〉的文章,想指出的是,產後「情緒變動」,可能是因生理突變,可能是傳統媽媽角色的要求,亦可能是低收入、產假不足、缺乏社區支援的問題,更可能是工業化後社區網路文化的改變,以及社會對自我控制的要求越來越高等等隱藏了的結構性災難。(註五) 歸根究底,這類病的建構跟其他女性心理病一樣,都是將女性經驗醫療化的結果,其深層問題是:一‧將女性行為塑造成對自己或他人有危險性,進一步強化性別定型,好像最近題為〈子女或易矮小 母產後抑鬱新病例〉的報導,其中一個重點是要提醒大家,產婦病情會令致疏忽照顧小孩(註六);二‧將問題個人化和家庭化,隱藏社會結構性問題。例如香港婦女勞工協會指出,基層婦女照顧小孩的支援服務不足,無論是男士待產假的勞工問題,或是托兒服務不足等社會福利問題,從而又令婦女就業障礙重重(註七);三‧傾向過度使用這些醫療分類來理解女性生活困局和需要,忽略更多支援的可能性。總的來說,兩位作者要強調的是,所有性別相關的精神病理,無論是生理和生物、心理、文化理論都不足以單一化理解,更重要的是,不可以去政治,去歷史以及去社會(性/別)脈絡。

哎呀,明明新生活還是好忙亂,為什麼還要故作整齊呢?!待續......

原文刊於傷殘女性主義網頁 http://unableism2011hk.wordpress.com/

(註一)
《星島日報》,2012年9月26日,〈子女或易矮小 母產後抑鬱新病例〉。
http://hk.news.yahoo.com/%E5%AD%90%E5%A5%B3%E6%88%96%E6%98%93%E7%9F%AE%E...

(註二)
《星島日報》,2012年12月24日,〈自揭囝囝靠體味認人 千嬅感冒戴口罩嚇親Torres〉。
http://hk.ent.yahoo.com/news/%E8%87%AA%E6%8F%AD%E5%9B%9D%E5%9B%9D%E9%9D%...

《明報》,2012年11月4日,〈洪天明驚有抑鬱症〉。
http://hk.ent.yahoo.com/news/%E6%B4%AA%E5%A4%A9%E6%98%8E%E9%A9%9A%E6%9C%...

(註三)
《東方日報》,2012年10月1日,〈獨力養女情緒起伏大〉。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entertainment/20121001/00282_002.html?pub...

(註四)
《星島日報》,2012年9月14日,〈張燊悅自揭兩度產後抑鬱〉。
http://hk.news.yahoo.com/%E5%BC%B5%E7%87%8A%E6%82%85%E8%87%AA%E6%8F%AD%E...

(註五)
在DSM《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內,分了好幾個關於懷孕的情緒病,包括分娩情緒失調、產後情緒失調、產後抑鬱以及產後精神病,詳情參考:Chrisler, Joan C. and Johnston-Robledo, I, “Raging Hormones?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Prementual Syndrome and Postpartrum Depression” Rethinking Mental Health and Disorder : Feminist Perspectives. Ed. Mary Ballou, Laura S. Brown. New York, N.Y. : Guilford Press, 2002. 174-191.

(註六)
同註一。

(註七)
參考香港婦女勞工協會面書相關post:〈男士三天侍產假不足夠 〉、〈「暑期課託支援」調查發佈會〉http://www.facebook.com/hkw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