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人人做業主,社會就和諧?

人人做業主,社會就和諧?

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以置業為主導的房屋政策,最近又抛出80萬公屋封頂的驚人言論,擺明車馬要推香港市民買樓。由前特首董建華成立的團結香港基金建議政府以建築成本出售公營房屋單位,並擔任按揭擔保人,令業主可以向銀行借足九成半,幾萬元就可以做業主。在幾乎任何人都買得起樓的情況下,基金預計自置物業家庭比率將從目前48%大幅提高至75%。

建制集團罔顧香港樓價已處於極高水平,還要推市民入市,背後到底有什麽動機? 撇開老生常談的官商勾結,從政治角度來看,政府似乎認爲高置業率能令社會更加和諧穩定,較容易管治。三年前爆發的雨傘運動,青年人的參與遠較其他年齡群高,揭示了青年人對政權的不滿。建制普遍對此解讀為青年人因買不到樓而心生怨憤,所以對症下藥就是要幫助年青中產族上車,令他們可以從樓市上升中得益,消除對政府的怨氣。再者,一個人做了業主自然不想見到社會出現動亂影響樓價,不自覺站向建制一方;而且要供樓的人,也因害怕失去工作而不敢挑戰政權,或根本再無精力和時間搞抗爭。

近年不少建制人士崇尚「新加坡模式」,認爲香港應該效法新加坡的組屋政策,令大部分市民都成爲業主。事實上,林鄭上任後第一個出訪的國家就是新加坡,並認爲港府應學習新加坡政府積極、主動、有爲的做事方式。但諷刺的是,當香港人羡慕新加坡九成人有自置物業時,很多新加坡人其實並不如想像中覺得那麽幸福。去年一項調查顯示,42%新加坡人想移民,其中尤以青年人為甚,除了政治原因外,主要是不滿房價太貴,不想一世做樓奴。新加坡公民可以用公積金來買組屋,表面上好像較少負擔,但其實羊毛出在羊身上,市民用了公積金供樓,也就等於少了退休生活保障。

香港目前主要的問題是不公平的政治制度,導致社會資源被少數權貴壟斷,因而衍生一連串民生問題,包括外來移民太多、樓價租金過高、社會流動性低、退休保障不足、工時太長等等。如果特區政府以爲提高市民置業率就能令社會和諧穩定,實在太天真了。相反來説,人爲地推高置業率可能埋下日後社會躁動的伏綫,就好像2007年的美國次按危機,其中一個原因是政府一直奉行鼓勵置業政策,加上銀行濫借成風,令經濟能力不足的市民都隨便可以買到樓,最後樓市泡沫爆破,負資產個案湧現,民怨沸騰。這些相信不是任何一個政府所樂見吧?

思言行 - 慎思敢言、以言赴行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