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同根社就立法會「檢討單程證政策」議案及修正案的回應

同根社就立法會「檢討單程證政策」議案及修正案的回應

同根社作為一個內地新來港婦女自務組織,對於1月9日立法會會議就「檢討單程證政策」動議的議案及修正案的部份內容感到詫異及遺憾。本會過去至今一直認同單程證政策有檢討的必要,但是次議案及修正案以誇大內地移民對香港公共服務及設施造成的影響為推論前題,根本不符事實且無必須。同時,議案的建議中提及削減單程證配額及加設家庭團聚的資產審查限制是不合理的。本會對於議案的建議中混入不實的前提和部份不合理的政策建議感到遺憾,亦十分擔心議員們的此舉會進一步強化社會大眾對於內地移民的誤解,並波及其香港家人和其他弱勢社群。

首先,對於社會上出現越來越多對於內地新移民的誤解甚至排斥,本會是感到十分痛心的。但透過過去與不同人士及團體的溝通,本會明白這些誤解和排斥背後的憤怒、不安和迷惘是來自十分實在和嚴峻的生活壓迫。生活越來越艱難,政府施政越來越荒謬,社會前景越來越昏暗,身邊的人、事、環境甚或政局的變化也越來越急和大。在這種狀況下大眾的情緒和抑壓可想而知,而同樣在香港生活的新移民也深有同感。更可怕的是,大量似是疑非、經悉心包裝的不實資訊,充斥在大眾視野之內並不斷流傳,乘虛而入,的確十分容易誤導公眾及進一步煽動情緒的。

本會發表是次聲明,旨在直接而明確地向大眾表達我們不是固步自封,而是有持續及積極地尋求溝通和理解的態度。同時認為彼此都面對相近的狀況,又同樣希望社會向好的方面改變,卻因誤解而無法團結起來是十分可惜的。所以以下都會再次就一些本會同意和不同意的內容加以解釋。

在同意的內容方面,本會除了明白上述提到的社會現況理解外,同時也認為香港政府必須有單程證的審批權。這不但是因為可以令程序更透明及受監管,也是對於申請人的保障,而且有利於香港的社會發展規劃。因此,由多年前開始,本會及一些友好團體一直有提出具體建議而非口號式的空泛訴求,爭取共同審批的機制及部門。

同時,不單止是議案中提到的「假結婚」,本會及友好團體更是一直提倡「非家庭團聚者」、「有政治任務者」都不應得到單程證,亦要同時杜絕單程證制度被內地貪官挪用作生財工具的機會。因為在我們的立場中,單程證配額必須全部用於家庭團聚。

至於不同意的內容方面,首先是本會不同意任意削減單程證配額,一方面所謂新移民對社會造成「重大負擔」實在欠根據(下文會再解釋),而單程證配額其實已經是一直只維持在中港婚姻大幅增加前,在1995年定下的150個名額數量。現時配偶團聚雖然比過去要等待十年短,但這種家庭分隔仍是要維持四年。四年的家庭分隔正正是很多婚姻離異的原因之一。

另外,我們反對為家庭團聚設經濟審查,因為這對於香港的基層市民會造成很大的影響。我們認為家庭團聚的需要並無貧富之分。同理,現時其他國藉人士賴以與香港定人團聚的受養人制度設有經驗審查,同樣違反我們的理念。若要改變制度,我們認為當然是有問題的制度要改善,而非其他制度要一同變差。

本會在此強調,基於理念及政策倡議方向的不同是可以理解的,更歡迎一同討論交流。但本會對於是次議案及修正案最不能接受的,是作為議案及修正案前提的資訊誇大和不實。尤其作為立法會議員,亦有專門的人手資源,理應在提出議案和修正案時對使用的資訊考證。否則不單是不負責任,更是罔顧自身特殊身份的言論對不同社群造成的傷害。

以綜援情況為例,2017至2018年度的數據可知,截至2017年12月底為止,所有新來港人士(包括來自內地和其他國家,亦包括所有長者、永久殘疾、健康欠佳、單親、低收入、失業等人士)領取綜援的人數只佔總體綜援申領人數約4.8%。而這不是特例,過去幾年的數據可見,有關比例持續在大約3%-5%的低水平。至於公營租住房屋方面,以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數據計算,「內地來港定居未足7年人士」在公營租住房屋人口中亦僅佔2.5%。更遑論根據現有規定,公營租住房屋申請家庭必須有至少一半成員是永久居民。這些永久居民與新來港人士作為同一家庭成員是居於同一單位,居住情況是綑綁在一起的。醫療方面目前比較少資料,但目前比較多人不滿的狀況似乎主要是有關孕婦床位及急症室輪候等。但新來港孕婦所懷的是香港市民的骨肉,而急症室輪候方面雖無具體數字,但患者中也有不少是由新來港婦女陪同前往醫院(家庭事務性別分工問題)的香港兒童和長者。教育方面,先不計算與單程證無關的大專內地生部份(不同計劃要分開討論),過去問題較多是幼稚園和小學的地區學額分配方面和收生不足而面臨縮班和殺校危機,而不是總體學額不足。

由於理念與立場的原因,本會過去在討論市民權利時,都較少由資源出發,而是由需要是否合理出發。但由於有關資源的資訊經常被誇大,故也有必須特別用篇幅澄清。

最後,本會有以下的呼籲:

本會明白在當下政局中,市民的支持和選票都對各政團組織有更加重要。但相信從政者的初心都是為社會發展出力,關懷弱勢,持守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如果我們有所誤解,歡迎指教。否則,從政者應當小心謹慎,意志堅定,以免對不同社群造成傷害。以綜援政策為例,我們前線工作者所見的,就是在政府「綜援養懶人」的標籤,及針對「新移民過度依賴福利」謠傳下,不單有有需要的新移民不敢申領,更多的有需要市民甚至長者也怕被同樣標籤而不敢申領,結果雙雙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現在政府竟將長者申領綜援的年齡要求由60歲延後至65歲,但受影響的長者即使不忿也礙於怕被標籤而未必有勇氣挺身現身說法。難道這是我們所想看見的嗎?

作為一直從事爭取市民權益工作的團體的一份子,我們痛心的是過去花多不知多少的努力才揭穿政府分化市民以轉移視線的「資源不足」「錢從何來」等說法,在不同議題上以焦點帶回核心的分配不公問題。我們不忍看到由假資訊堆砌的恐懼和分化又替政府轉移視線,令過去民間的努力付之一炬。

同時我們痛心的,也是目睹政府、部份從政者、部份傳媒等對於追尋事實,基於事實立論的堅持和勇氣的流失。同時,謊言治港,謊言立論的風氣,將逐步剝奪香港社會內溝通、團結和變革的能力和可能性。

我們盼望各位有志於改變社會的人能互相溝通。以上所寫如有不足之處,也歡迎交流。同時本會在此重申,歡迎提議案的議員及政團相約交流。感謝不論立場是否相同,但一直堅持真實,努力爭取社會變革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