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本港政治版圖已成三分 立會決議將更見嚴峻

9月4日的立法會選舉投票結果大局已定,除投票人數(約220萬人)為歷來新高成焦點外,更由投票的結果可預示本港目前的政治生態。不難發現,當選人大致分為將傳統建制大黨、泛民、和新進的本土新勢力。後者之出現,大抵是佔領運動後發酵而成的「香港人」思維,接二連三的民主運動,促使新興參政團體不斷冒起,不論老幼也對政治起了興趣,「政治娛樂化」大概也源於此,客觀而言亦屬好事。從今次的選舉結果,筆者相信議會生態定必變化,縱使未知新興力量與原有格局能否磨合,亦未知新興力量與泛民能否合作,但可以肯定民間選出這一群新人物入局,目的求變。因此,意見紛云的情況下議會外選民的聲音更見勢力,屆時與建制派的抗衡將更見激烈。

在投票日前,無論在大大小小的渠道也在鼓催選民投票,尤其經過過去民間的運動不斷,投票人數較2012年約多了36萬,升幅接近兩成的結果也應是可預料。同時不少走出來的選民也抱住可以改變現況的心態,不但是改變傳統只有泛民和建制的兩大陣營,從數字上建制、泛民和本土派比例是4:3.6:1.9,可反映市民在循序漸進地改變議會的狀態,透過引入年輕人進入議會,盼可以帶來新氣象,可能有人認為是他們的政綱為未來社會發展的藍圖,但筆者卻認為所謂民主自決、永續《基本法》、二次前途等主張只屬部分候選人的選舉賣點,不是選民背後支持他們的原因,只是年輕人對目前一潭死水、故步自封的政治生態尋找一點憧憬而已。

即使更多選民盼在議會見到新氣象,但這群新議員過往的表現不泛帶點激進,在法律邊緣游走,有時令不少選民會懷疑這一票的信心,究竟做實事的議員尚餘多少個?事實上,議會的「拉布」文化已經是司空見慣,相信選民希望議會可以更順暢與和平,因此究竟新舊抗爭手法中可為議會帶來什麼的景象,大概是更多市民最期待的畫面。同時,在面對這一股年輕新勢力迎面趨來,政府已經不可故作看不到,反之政府作為最大的「母親」應該及早打開心靡,分別與三大派別接觸,拉近分歧,不但避免議會再度陷入僵局,為即將爆發的抗爭降溫,更可在政策層面有所應對。

選民的投票期望議員在議會內做實事,新興本土派在議會的積極面更成為焦點,他們如何跟泛民的合作表現,比建制手握的所謂否決權來得更擲地有聲,而傳統的建制下如何在矛盾下控制大局,既是對他們對政府交代,亦是向市民在急切求變下的責任,否則縱使換上一批新人上場也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的老戲法,下屆的選舉也勢必承受選票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