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民主派「理論上」佔優的東華區

民主派「理論上」佔優的東華區

中西區區議會補選提名期已經開始,中大政政系老師蔡子強上週在《明報》刊出《策劃區選選戰 從人口統計數據入手》一文,頗有獲益。筆者故且從選舉分析的老路:參考過往區議會選舉及立法會選舉的投票結果,再分析是次「東華」區補選形勢。

每屆均是民主黨對民建聯

「東華」選區設立自1994年,當年由王文彪(民主黨/港同盟)擊敗民建聯對手,其後五屆選舉(1999年、2003年、2007年、2011年及2015年)均是民主黨對民建聯的戲碼。前三屆均由民主黨代表勝出,至2011年才被在2007年首次參選該區的民建聯蕭嘉怡攻陷。蕭嘉怡2015年連任成功至近日辭職加入政府。

20171008h2

人口及選民規模細

去屆2015年區議會選舉,「東華」區(A13)設有兩個投票站,分別為A1301新會商會學校(香港上環居賢坊1號 )及A1302聖公會聖馬太小學(香港上環新街12-20號)。「東華」區狹長,A1301及A1302分別讓選區東面及西面的居民投票。當年該區人口為13,051人,屬中西區十五個選區中最少(比標準選區人口少23%),選民人數為5,167人,僅比「中環」區為少。

Screen Shot 2017-10-07 at 11.34.26 pm
編號A1301票站

投票率接近全港平均

該屆選舉最終由民建聯蕭嘉怡以1,352票成功連任,擊敗獲980票的何俊麒。當年區議會選舉平均投票率為47.01%,而該區投票率為46%,在中西區十五個選區中排第八,算是中等。

立法會選舉因為有更多候選人,選舉結果亦能提供更豐富資訊。不過在立法會選舉中,獲編配到「東華」區在區議會選舉的兩個投票站的人數比「東華」選民人數5,167人為多,數目為6,527人,多出1,360人(26.5%)。換言該6,527人的數目肯定混有非「東華」區選民,兩者不能直接比較,但可作參考。

A1301及A1302兩個票站,分別有1,992人及4,535人。從票站登記的功能組別選民,可以了解該區的專業人士所屬的範疇,而「東華」首三位為教育界(183人)、衛生服務界(99名)及會計界(90名),該區共有761人於以個人身份登記的功能組別投票。

民主黨、民建聯有地區支持度

選舉結果方面,得票首三位是民主黨許智峯(606票)、民建聯張國鈞(605票)及香港眾志羅冠聰(604票)。民主派的總得票為1,998(51.7%),建制派總得票為1,462(37.8%),中間及其他總和為403(10.4%)。該區總投票人數為3,863人,投票率為59.18%,比全港58.28%略高,但少於港島平均60.74%。

先看民主派得票,2016年立法會選舉港島區得票最高者為羅冠聰,但在「東華」區則比許智峯少兩票,反映民主黨在本區有一定實力。結果亦十分合理,原因為「東華」鄰近四個選區現任區議員均屬民主黨,包括甘乃威(上環)、許智峯(中環)、吳兆康(半山東)及鄭麗琼(衛城)。

其他民主派名單得票的排名大概反映其港島區最終得票排名,依次為公民黨陳淑莊(325票)、熱血公民鄭錦滿(204票)、工黨何秀蘭(154票)及人民力量劉嘉鴻(64票)。

建制派方面,得票最高的民建聯張國鈞。民建聯在港島區總得票比新民黨少五成,但在本區得票卻比葉劉淑儀為多(513票),工聯會郭偉強則有314票。要留意的是,筆者歸為中間派的王維基(285票)及民主思路黃梓謙(101票)得票不少。

以下的運算根據上述兩次選舉結果推敲,當中難免有「蕭生」成份。

以立法會選舉結果再看區議會選舉結果,可大致評估蕭嘉怡及何俊麒的票源。由於區議會選舉該兩票站的選民人數大致為立法會選舉時的80%,故筆者以立法會得票數字的80%,估算「東華」區形勢。

在投票率約60%時,投下的約3,100票中有約1,600張民主派選票、1,200張建制派選票及300張中間選票。「東華」區投票率每少1%,大約少51名選民,以2015年區議會選舉投票率(46%)計算,即比立法會選舉時少逾700人投票。

消失的七百票

當屆的選舉結果,民建聯蕭嘉怡以1,352票擊敗980票的何俊麒。即使假設1,200張建制派選票為鐵票,那麼蕭嘉怡仍舊可以獲得逾150票中間派支持,而沒有在區議會選舉投票的選民,很大部份可能是民主派選民。

蕭嘉怡支持者光譜闊

那麼民建聯為何沒有在「東華」區派出接班人?原因或許為「計唔掂數」,辭職加入政府難免會被指為背棄選民,浪費公帑引發的補選中得票必然下跌。以類近情況,2013年民建聯區議員(坪石)陳百里辭職加入政府,其接班人陳鑑林兒子陳俊傑,即使面對極易動員建制派選民的對手、時任立法會議員社民連的梁國雄(長毛),得票仍大幅減少(2,759票跌至2,258票),跌幅接近兩成。

背棄選民失兩成票

假如民建聯在「東華」區派出接班人,除會失去因蕭嘉怡長期服務該區而投予蕭的中間派外,亦或會流失部份建制派支持者。單單以2015年票數、兩成流失率計算,僅餘下1,081票,落敗的機會已經極高。

惟有由建制派共同推舉獨立候選人,在「東華」區才尚有可戰之機。獨立候選人的優勢在於無須背負民建聯前區議員辭職背棄選民的罪名,獨立身份亦容易吸引中間選民。如果成功將選票流失率壓低,減少爭拗以免刺激民主派支持者推高投票率,以獲1,200票為目標、投票率維持45%,則具頗高的勝算。

如果再有另外一至兩名獨立、俗稱「界票」的候選人,採取激烈言辭批評民建聯及負面攻擊民主派兩條進路,如成功吸引部份激進民主派選票或令部份民主派選民生厭放棄投票,「界」個一兩百票及維持低投票率,則建制獨立候選人可謂勝券在握。

面對上述佈置,民主派候選人其實陷入一個困境,2015年區議會選舉這逾300票差距,不能透過攻擊對手背棄選民爭取,而只能強調自身多年的工作,在宣傳及形象上向中間靠隴。此外同一時間又要想辦法推高投票率,動員民主派選民投票,但面對一名名義上獨立的建制派候選人,很難再打什麼「民主告急」牌,更何況近年選民對告急牌麻木。

兩名民主派出選,就一定輸?

很多關於「大局為重」的說法,其實不然,兩名民主派同時出選,當然很大機會兩敗俱傷,但並非必然。

變數之一,是真正的選擇會推高投票率,以2015年區議會選舉為例,最高投票率的選區是「堅摩」(54.1%,比全港平均高7%),民主黨及青年新政同時出選挑戰民建聯。當然「撞區」演變成「分票」的機會不低,但如果其中一名候選人成功在投票日前在居民間形成「較大機會當選」的一人,在選民策略性投票下仍有機會突圍而出。

且以「東華」區作假設,假如一名獨立民主派候選人出選,將令建制派獨立候選人的選舉工程出現更多變數,他在爭取中間選民上會變得困難。民主派在兩人競爭下,選區亦會有較強的氣氛。假如投票率比2015年(46%)推高一成,多逾500人投票,各黨派在「計票」上有更多變數。以56%投票率計算,投入的總票數約2,800票,如果獨立建制候選人只能穩住基本盤約1,100票,民主派的1,700票中如有候選人被居民視為更有勝算,一旦有七成人選擇「集中票源」,最終勝負或許只在一百票之內,誰都沒有把握。

註:目前「東華」區已報名參選的候選人為民主黨伍凱欣及小學校長呂錦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