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特首選舉 泛民造「王」的機會有多大?

特首選舉 泛民造「王」的機會有多大?

選舉委員會(Election Committee)選舉提名期於11月14日結束,選舉事務處接獲1553份分組界別選舉提名,可見競爭空前激烈。其中亦有12個界別,共286人無競爭下自動當選。

選委員選舉將於12月11日舉行,被視為明年3月26日特首選舉的前哨戰。根據現行的《特首選舉條例》,特首候選人須獲至少150名選委提名。要勝出選舉,候選人需獲1200名選委中的過半數(601票)有效票。

立法會選舉一結束, 選委會席位爭奪此一戰線即已隱約成形,非建制派與建制派雙方人馬以鴨子劃水的方式在各個界別中進行串連物色選委拉攏選民。

泛民不派人參選下屆特首

2015年,攸關特首選舉的政改方案無法在立法會通過,令泛民主派與北京關係嚴重撕裂,泛民陣營當時已表示會杯葛2017年特首選舉,不會派人參選。

今年9月,公民黨黨魁梁家傑出席電視節目時重申傾向於不派泛民代表參選特首,反而會在選委會中積極爭取席位,如能爭取到250個泛民選委,就可成為特首選舉的關鍵少數。他認為,立法會選舉預示12月選委選舉時,反梁陣營能更集中票源。功能組別中的會計界、資訊科技界及法律界的泛民代表,在立法會選舉中都以高票當選。現時泛民在選委會中約有210席,相信可在專業界別爭取多四、五十席。

在1200席特首選委中,泛民只有約200席,不論派誰出選都只是陪跑。以往每屆特首選舉,泛民都有候選人參與競逐,故此如不派人出選,則明年3月的特首之爭便形同建制派內戰。

但在這場別人的內戰中,泛民陣營卻希望發揮關鍵少數的影響力,盡力阻止他們反對的人當選特首之位,在目前的政治環境當中,泛民所力求的當然是阻止梁振英連任,即達成「 Anyone But CY(任何人,除了梁振英)」的戰略目標。

「雷動計劃」用於選委會選舉

非建制派積極協調選委會選舉,採取多管齊下的方式在多個界別中部署人選, 目標是取得選委席位總數的四分之一, 即300席, 這目標比梁家傑9月初設想的更宏大。而對泛民立會選戰發揮一定作用的「雷動計劃」亦被運用於選委會選舉中,其第一個目標是劍指宗教界別中的基督教選委。

選委會委員分別代表香港社會38個界別,其中300人來自工商、金融界,300人來自專業界,300人來自勞工、社會服務、宗教等界,最後300人中包括70名立法會議員以及230名的區域性組織代表、香港地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地區全國政協委員的代表。

非建制派要比2012年多獲100個席位,才能達到300票的目標,並非易事。

組成選委會各個界別的選委與選民,大多數傾向建制派,多個界別形同鐵板一塊,經過多屆特首選舉的運作, 其結構已呈固化。

除非建制派選委嚴重分裂

如果有兩名建制參選人入閘選特首,二人旗鼓相當,北京又任由他們自由競逐, 導致建制派選委嚴重分裂,那麼泛民掌握的票數就能發揮造王者果效;如果北京早已篤定支持其中一位,那麼按北京能掌握的票數看,泛民能造王的機會不大。

以上屆為例, 2012年梁振英獲689票當選特首,落敗的唐英年獲285票。1200席選委, 建制可以控制974票,接近1000票,泛民雖可控制近200票,但不少泛民選委投了棄權票,借此抗議小圈子選舉,因此同樣落敗的何俊仁只獲76票。如泛民在上屆已握300票,並全數投給唐英年,則唐亦只能獲585票,同樣會落敗特首選戰,勝出的依然會是梁振英。

泛民挾著在立法會選舉多取幾席的氣勢, 順勢推動特首選委會選舉布局, 估計可以多取數十席。但就算達到最理想的300席的目標,是否真能扮演特首選戰的關鍵少數,卻是一個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