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舒緩本土爭議 長遠育才計劃不可或缺

舒緩本土爭議 長遠育才計劃不可或缺

自2014年9月佔領運動開始,香港的本土主義明顯抬頭,關於身分認同的討論使社會上的意見判然不合。在各大平台上,什麼「本土」、「自決」、「建國」和「一國兩制」等詞語陸續被重新定義。筆者認為香港獨立建國絕對不可能,不但違背了基本法「一國兩制」中香港作為中央的行政區域的精神,還要香港根本沒有軍事力量,建國僅是脫離現實的泛泛之談。再者,所謂「本土」的定義,至今沒有劃一的標準,因為「核心價值」沒有非黑即白的公式答案,「香港人優先」更惹來質疑程序上的公平性。其實,有關本土存在的爭議,追根究底筆者認為又是港府長期欠缺多方長遠培育人才政策所致的根本性問題。因此,就本土爭議的問題上,應在以下的三個範疇中展開先導性的計劃。

教育大抵是最軟性的培訓手段,因此教育的考慮定必是長遠方針的要素。現時歷史科不是中學生的必修科,使新一代對於中國和本地的歷史文化未獲全面認識和重視。不得不承認歷史證實過去存在不少施政的失誤和喪權辱國的事例,但讓年輕人從歷史教訓中學習和尋找箇中的價值,實為認識本土文化的必要條件。再者,在今天中國語文的教程中,灌輸傳統文化的篇幅相對較少,但最諷刺的是在改制後公開考試中文科的說話卷和寫作卷皆需涉及傳統與現今價值的討論,使新一代只會硬套文化思想作對比,顯然是本土文化只屬片面程度,這個的結論多年來在考評報告中老是常出現的評論。

在經貿市場上,憑重點發展創業、科技、新思維增國外投資者的信心,有助擺脫單靠內地遊客的收入來源,從而減輕中港矛盾尋求時下本土新氣息。現時在主流的教育政策上,過分強調按部就班的升學階梯,繼續信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思想,但當今年輕創業不乏例子,走到從事文書以外行業熬出頭的也偶爾聽聞。然而,成績並非僱主和個人仕途的唯一考慮標準,因此開拓職業培訓和培養科研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長遠考慮。筆者欣然見到競逐特首的候選人,不時到訪創業平台,顯示他們對於開拓新方向以增加社會資源的肯定。事實上,穩定的經濟發展,十分有助營造社會和諧局面。

最後,大眾傳媒的自重和業界的監察以舒緩本土爭議被嘩眾取竉。回想昔日殖民時代,資訊的流通既是較單向,同時較少報導當時官員的黑暗面,跟現今的傳媒報導的內容大相徑庭。當然,筆者並非推翻傳媒手握「第四權」的社會責任,反而更需要留意消息被多渠道放大後,可會達至煽動社會的目的,多於對於公眾知情權的理念。因此,記者協會等業界自組的單位務必持平地向過分煽動的個別媒體發出警告,讓公眾有自己的思考,拒絕被鼓催的立場,脫離過往只有回歸前的「理想環境」。

總括而言,港府務必為刻下本土的爭議所造成的社會撕裂而規劃長遠的育才的方針,盡管目前的特首候選人皆同意教育和創科為房屋問題之後的重中之重,但具體的措施和政策亦未見有長遠周詳計劃,可能情況難以在四年任期中見到明顯的成效,因此容易地被公眾忽略。然而,筆者強烈建議來屆政府應該為此情況再三思量,否則社會的政治不穩的狀態將會繼續走向極端,行政和立法的關係間接地被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