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The Road to Serfdom 自由到路役之路 - Freidrich A. Hayek

據說在蘋果日報報社的大堂有三尊銅像﹐代表著香港一直以來賴以成功的自由經濟體系﹐背後的三個位著名經濟學家。第一位是香港六十年代的財政司郭伯偉 (John J. Cowperthwaite)﹐任內政府推行經濟積極不干預政策。第二位是去年去世的經濟大師佛利民(Milton Friedman),建立自由市場的經濟理論反對政府干預。第三位則是政治哲學家海耶克(Freidich A. Hayek)﹐為反對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寫下理論基礎。

「自由到路役之路」是海耶克最重要的著作﹐書中詳細推論社會主義最終必然會變成極權統治。此書出版於二次大戰未期﹐當時凱恩斯主義(Keynes)當道﹐鼓吹由大政府主導的計劃經濟﹐工會勢力以保障工人之名抬頭﹐陰影籠罩著西方的自由經濟傳統。此書最初出版時不受到重視﹐反對聲音甚至打擊海耶克﹐認為他的理論危言聳聽﹐不適合主導經濟發展的政策。後來歐蘇聯共產實驗的失敗﹐六七十年代西方在左翼思潮影響下經濟一蹶不振﹐正好反證了到海耶克理論的先知先覺。海耶克在1974年獲得諾貝爾經濟獎﹐八十年代英美列根和戴卓爾政府下﹐古典自由主義從新抬頭﹐經濟急速發展﹐再一次肯定了海耶克理論的正確性。海耶克反對集體主義的計劃經濟﹐因為我們的自由會慢慢流失﹐最終我們會淪為專制政府統治的奴隸。

海耶克並不反對有關經濟的計劃﹐只要計劃的目的是促進競爭﹐而非由政府主導市場﹐選擇推行單一發展模式。支持計劃經濟的人﹐認為政府可以制定一套最完善的發展策略﹐只要跟從就能夠建設社會。可是不同人對社會有不同的期望﹐沒有一個經濟計劃可以迎合所有人的需要。政府要推行計劃經濟﹐就必需惘顧社會上一部份人的意願。民主程序並不能解決問題﹐絕大多數人意見分歧像一盤散沙的情況下﹐只要少數人達成統一意見﹐就可以凌駕並騎劫多數人的意願。而最容易達成統一意見的﹐偏偏卻是不會獨立思考的人群﹐他們把權力給與說話動聽的領袖﹐希望他運用絕對權力﹐去掃除推行計劃經濟的障礙。領袖在擁有絕對的權力後﹐在推行經濟計劃的大前題下﹐動用宣傳機器打擊反對聲音﹐因為經濟計劃要成功就不能受到質疑。當領袖完全操制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經濟﹐人民喪失自由再沒有能力反抗時﹐踏上給專制政權奴役之路。

海耶克指出在社會主義中﹐自由一詞的意義被扭曲使用﹐誤導人民去支持計劃經濟。自由原本的意思是指政治上的自由﹐有不受到安全威脅的自由﹐不受到他人權力隨意操控的自由。在社會主義中﹐自由的意義變為經濟上的自由﹐成為不用擔心生活所需而限制選擇的自由。在這個意義中﹐自由只不過是財富的代名詞﹐社會主義的自由就只是財富的重新分配。海耶克並不反對基本的社會保障制度﹐在現代會中不應有人挨餓﹐衣不蔽體或露宿街頭。可是海耶克反對是在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後﹐還要追求人民在財富上也要相對地均等。政府不能只保障一部份人(如工會工人)有比較好的生活質素﹐因為社會的財富不是無限﹐若果保障他們所分配到的財富﹐則必然會損害其他沒有保障的人的利益。若果政府要保障所有人分配到的財富﹐政府就要分配每一個人的工作岡位﹐等同於要全面推行計劃經濟。人民喪失選擇工作的自由﹐生活各方面也要依懶政府﹐受到經濟政策決策者的支配。於是我們不單沒有獲得到經濟自由﹐反而連我們的政治自由也賠上去。

這本書中的政治推論深入詳細一環緊扣一環﹐對於初接觸這些政治述語的人來說比較艱深。我把這書前後看了兩遍﹐加上網上簡易精讀版的幫助﹐才勉強認識海耶克的理論。這本書挑戰我們反思一些習以為常的政治慨念﹐追溯自由﹐民主﹐計劃﹐競爭﹐權力﹐法治這些詞語背後的意義﹐讓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浪漫幻想有所警 惕。在網絡上我遇到不少左翼的社運份子﹐他們高舉社會主義的自由旗織﹐一廂情願地要求政府干預市場﹐好改善他們關心社群的生活。可是他們缺乏扎實的理論基礎﹐ 只能看到事情的表面﹐並不意識到的他們訴求﹐正正是踏著海耶克的通住奴役之路。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