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教學語言政策全告顛倒

    我們要求年輕人掌握兩文三語,十分正確,一來這是他們能力之內,二來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也確有需要。因此,教學語言政策的設計應掌握兒童成長中學習語言能力變化的規律,再輔以適當的誘因和支援。如此,兩文三語的要求定可實現。

    幼年是多用外語好時機

    可惜我們多年學校的語言政策翻來覆去都仍是走錯路。首先,早歲用母語,高班用外語的大方向根本是大錯特錯。由於小孩在家已接觸外語,校內就更應把接觸外語的機會提高。趁小孩語言習慣仍未形成,潛意識的語言障礙未構成重大困難時,我們本應盡量給小孩聽多一點講多一點外語。

    此外,由於低年級的教學內容多具體、少抽象、分析需要不強,縱使初時不太習慣,小孩仍不會追不上。相反,待小孩已變青少年,學習外語的心理障礙愈來愈大,教學內容又多複雜抽象的東西,適應特別困難,而適應不來所付出的代價卻又最大。是以我們完全可以理解二○○三年會考中,不少中四才轉用英語教學的學校成績倒退,成為教統局形容的「大輸家」。

    可見我們應設法提前多用外語教學。堅持小孩早歲時只用母語教學是錯過了他們最佳領略外語的時機。

    中英俱佳者才能讀英中

    那麼我們要不要在中學推廣母語教學?該不該容許中學採用英語教學?筆者認為這可完全歸學校自主,只是筆者有如下的要求:所有升入以英語教學的同學必須證明有良好的中文水平。如果中文程度欠佳,則對不起,你只能升讀中文為教學語言的中學。

    筆者這個建議有多個好處。第一、小朋友在小學時多接觸外語,但對中文卻不敢怠慢。如果心儀英中,則更要打好中文根底。第二、未能升讀英中的,不是說沒有機會接觸英語,我們仍可在部分課堂給予英語授課,只是同時我們對同學的中文水平更為重視。如此我們便可以避免中英俱劣的局面。

    當然,配合筆者建議的語文政策,我們還需足夠語文能力的老師和教統局的支援。沒有適當的支援,低年班用非母語(包括普通話和英語)教學只能是夢想。

何濼生教授  嶺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