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刻薄寡恩,麻木不仁:評吳克儉《大學生自殺論》

「以旅與下者,謂視童僕如旅人,刻薄寡恩,漠然無情,則童僕將視主如逆旅矣。 」──《曾國藩家書》

清道光22年,曾國藩嘗以《易經》中的旅卦以作自身反思。套用現代人的說法加以解釋,一言以蔽之,就是在上位者若將門下視作陌路人,其下屬亦不會向上級忠誠。

中國文化向來強調階級,但百多年前的官員亦已清楚明白為政之道不在彰顯權力,要達致善政,必須與人民進行情感溝通。時至今日,民權意識早已植根,官民關係理應更加平等,而活在受英殖文化影響多年的香港人,更應清楚明白民間將官員目為公僕而非父母官之老習慣。

可惜自從回歸以來,隨著管治水平開始下降,問責官員的素質亦每下愈況,但話雖如此,一眾高官總算尚能保持謙卑的外表,至少在犯錯時仍願意負起基本責任,甚至躬身下台。本以為前車可鑒,豈料本屆政府更變本加厲,不但不恤民心民情者眾,每逢遇事更只懂推諉他人,一副不關己事的惡形惡狀,毫無自我反省之基本道德人格。

就以長期民望低迷的教育局局長吳克儉為例,其日前竟在公開場合大發謬論,直指大學生自殺乃生涯規劃欠佳所致。此等言論不單魚目混珠倒果為因,究其本質,更是反映其刻薄寡恩麻木不仁的人物性格。

眾所周知,香港並無有系統及具前瞻性的青少年政策,而身處青少年工作最前線的教育局局長,非但未有為此等政策缺陷仗義執言,更連最基本的份內工作亦無做好。

身為問責局長,最重要的職責正是協助政府高層嘗試理清所屬政策範疇之問題核心,並在適當時候出謀獻策解決困難。事實上,自去年以來,青少年自殺及相關的情緒健康問題一直困擾全城,而為了有效應對,官府中人及民間有志之士均各自在自己熟悉的崗位上不懈工作。例如多個民間團體共同倡議一系列改善芻議,官方亦成立委員會市調查及分析問題之結構及可行的方案。更難得的是,官民雙方為了保護我們的下一代,曾不止一次展開會議進行討論,官方亦嘗試推行由民間推動的休整日運動,就連一眾非建制議員亦能放下政見分岐,一同支持由民間推動的各種方案。

正當大家以為希望在明天,豈料局長一番話,卻告訴大家「朽木不可雕」這個殘酷事實。撇開其將委員會的報告斷章取義地偷步發表,置委員會的公信力與個人的政治道德不顧,單單觀察其發表的內容,亦正好說明此君能力低下兼毫無承擔之習性。

「其中一點,點解大學生讀書讀得辛苦,終於入到自己心儀大學,讀到覺得自己有興趣的科目,問題是他之前幾年揀了一科,未必是自己興趣、自己強項。但揀咗之後,自己對自己的期望,屋企人對自己期望,周圍朋友對佢期望,三重壓力之下,一有唔舒服的事,佢就頂唔順。呢個係其中一點,所以點解咁重要呢,生涯規劃教育。」

以上文字,乃抄錄自吳氏之公開發言。無容置喙的是,年青人自殺原因多元,不應單純針對單一層面,但問題是,為什麼局長口中的「三重壓力」卻好像跟目前的教育制度毫無關係? 誰不知道香港的大學資助學額不足正是青少年壓力的主要源頭? 吳克儉在位期間對於改善有關情況幹過多少實事?再者,以目前推行的「生涯規劃教育」模式,究竟有多大程度可以回應青少年的期望及需要? 舉個例說,如果某學生的興趣是電競,教育局主導的生涯規劃教育又可以怎樣配合?

教育改革推行多年,拆牆鬆綁成為空談,求學不是求分數淪為笑話,師生關係在長期高壓的學習環境下充滿不必要的張力。家長之間的競爭,同學之間的競爭亦應運而生。教育局局長作為問責官員,如果不理解問題的源頭自是無能,明知而不作為就是無恥!多條人命犧牲,換來社會上下同心,理應是改革良機。爭取更多資源也好,匯眾民意支持也可,偏偏吳克儉卻反其道而行,將責任歸咎於其他持分者,實在令人氣憤。

青少年是社會的未來,但負責的高官卻一次又一次在公眾的傷口上灑鹽。「千錯萬錯,都係你錯」也許是某些庸人的為官之道,但吳克儉口中近乎BLAME THE VICTIM的為官態度,又是否香港市民可以長期忍受的呢?

延伸閱讀:
1. 珍惜生命,讓師生都休整一天吧!(周子恩)
2. 學校休整日活動舉隅(周子恩)
3. 我該如何存在:短評施政報告中的所謂生涯規劃元素(周子恩)

文:周子恩@進步教師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