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語文憾事

語文憾事

文言範文的有限作用〉一文在《主場新聞》轉載,有讀者以英文留言,意思是:「你選擇了讓兒子在英語國家長大,香港這邊的中文教育問題,干卿底事?」這一問,其實說中了我的一件憾事。

我喜歡美國的生活,也慶幸兒子在這個民主社會成長和接受較自由的教育,然而,對於兒子到現在還是只能看寫簡單的中文,我引以為憾。我不是替他選擇英文為第一語言,我只是選擇留在一個英語國家,而英文無可避免成為了他的第一語言。這是一個很大的分別,如果我可以決定兒子的第一語言,我會要他先學好中文,才學英文。

事實上,我們家裏只講粵語,因此我兒子到現在還能操流利粵語,雖然詞彙不夠豐富,而且帶點「鬼仔口音」,但到香港時可以純用粵語跟人溝通,算是不錯的了。他小時候我們有教他背誦《三字經》和唐詩,認字寫字也有教,但進度緩慢;他上到高中後選修了中文,才逐漸進步得快一點,但始終是缺乏中文的語言環境,很難學得好。

這是我的憾事,因為我喜愛中文,認為中文的文史哲作品是一個大寶藏;兒子中文不好,就等於沒有進入藏寶室的鑰匙,那是多無可惜啊!讀翻譯也許能彌補一二,然而,多神妙的翻譯,也無法傳達「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之美、「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之慨、「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之達。還有過癮的金庸武俠小說,老爸數十萬言的中文文章,我兒看來都無福消受了。

我也用英文寫作,程度還可以;雖然英文亦我所愛也,但對中文的感情卻深厚得多。英文是我的第二語言,我到讀碩士時才著力於英文,也能進步神速;假如我的母語是英文,長大後才學中文,相信不會達到和我現在的英文相應的程度。作為第二語言,中文比英文難學得多了。

香港中文教育的癥結,當然和教育制度有關,但大部份家長不重視中文,也許才是死症。假如父母愛做假洋人,自己做不成,也想子女做,那麼,子女自然看輕中文。在這樣的社會風氣裏,中文課程是否包括文言範文,分別不會很大。如果換了另一股風氣,中英都被重視,有些家長便不會介意子女先學好中文,然後才專攻英文(雖然英文是同時學習,但不會專注於英文);這些小孩子長大後,中英文俱佳的機會便高得多了。

(圖為編輯所加, 取自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