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誰明港青心:小評智經「年青人多樣化」調查

誰明港青心
--小評智經「年青人多樣化」調查

前言:

為了應對上半年「忽然出現」的「八、九十後問題」,政府花了不少資源嘗試了解港青的心態。

直到近月,我們終於等到一個又一個的相關報告出籠。

然而,值得關注的是,到底我們能否從這些資料當中,瞭解到年青人的真正需要?

正文:

被政圈中人形容為「曾蔭權御用智囊」的智經研究中心,早前公布了一項名為「青年人多樣化」的調查報告(見新聞稿及簡報摘要的調查報告,而在眾多數據當中,報紙引用最多的就是六成港青 10年人生目標:買樓之部分。

港青的希望與失望

表面上,智經得出的調查結果,和大部分人所想像的大致相同:

研究發現年青人的個人及事業抱負較為實際,最多受訪者以「買樓或改善居住環境」(57%)及「累積第一桶金」(40.1%)

似乎所謂的「八、九十後」,仍然未能擺脫地產主義和中環價值的劇毒,只配世世代代當樓奴和功利市僧的偽中產。

然而,值得我們留意的是,是什麼原因令港青們的「個人及事業抱負較為實際」?

先由渴望買樓的心態談起,正如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何國良接受明報訪問時所言,問題的根源其實出自「上一代人視買樓為奮鬥目標,並向下一代灌輸,80後接受這種價值觀影響,視買樓為人生起步點,若不能置業,會容易感到失望」。

試想像一下,早前向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反映女友「無樓不嫁」的男學生之處境,即使她的女友不介意「蝸居」甚至齊齊當「無蝸牛」,你認為她的母親會放過他們嗎?(詳見林忌:港男港女之港媽篇)

什麼是「較佳的生活質素」?

撇開上述的問題,當我們仔細閱讀智經的研究報告的時候,亦不難發現坊間的評論其實都不慎掉進了一個極大的誤區--調查的用字明明是「買樓或改善居住環境」而不是「買樓」,但傳媒卻過分集中在前者而忽視後者的存在。

當然,我不會否認在不少香港人的心目中,買樓是「改善居住環境」的必要手段。

但正如拙文還有千千萬萬個許文彪及還有千千萬萬個許文彪(下)所言:

香港早已脫離發展中地區的生活水平,而他們眼中的草莓族所提出有關居住問題的素求,早已不再停留在生理需求層次,而至少到達追求生活穩定的安全需要 (Secirity needs)層次,甚至是追求社區歸屬感或人際關係網的社會需求(Social needs)層次。

搬入半山獨立屋是「改善居住環境」,到IKEA花一千幾百也可以來一個小改變大改善,到底什麼是「改善居住環境」?這絕對是個人言人殊的字眼。就以板間房居民和菜園村的老住戶為例,「上樓」的意義便千差萬別了。

事實上,不少人,尤其已有兒女的年青中產夫婦,在選擇住所時不但會考慮樓宇的價值或附近的公共設施,還會仔細分析周邊地區的「軟實力」,例如居民的素養等等。

另一個佐證,就是超過半數受訪者,認為香港最需要改善的地方是「清新空氣及綠化生活環境」。

因此,如果研究員或傳媒人仍然單純的以為「改善居住環境」就等於「買樓」,顯然就是張冠李戴了。

一個更大的誤區

撇開上述的詮釋問題,智經是次的研究項目其實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就是只問現象,不問源頭。

而這種做法的最大問題,就是最後得出的結論及建議部分通常只僅及表面,無助持份者深入研究問題之解決辦法。

舉個例說,智經理事兼研究小組召集人伍穎梅在報告的後半部中提到:「社會環境改變,相比上一代,現今年青人追求的目標不盡相同,他們對個人、工作及社會的期望亦相對提高,但青年人的就業情況及薪酬水平卻未有改善,形成期望與現實之間的落差,情況值得社會關注。」

不能否定,如果上述「媽媽是女人」式的觀點來自學生習作,我不單不會苛責,還會獎勵。但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到底閱畢上文的高官們,可不可從上文取得合用的資料作出相應的政策改善?

同樣是研究年青人的問題,沈旭暉﹕80後「問題」,問題是50後的超穩定結構一文得出的結論雖然是無法即時處理的死結,但至少,我們還可以藉此了解問題核心的所在,並提出例如沈文末段提到的「替50後的超穩定結構拆牆鬆綁」一類較具新意的解決方案。

小結:

智經的調查之蒼白乏力,其實單從標題已經可以看見。

誰不知道「年青人多樣化」,還要煞有介事的在文首指出「香港年青人並非單一群組,以80後或90後籠統標籤他們並不恰當」,到底算什麼意思?

與此同時,他們卻把「年青人型格」歸類為「奮拚」、「理想」、「實際」、「成就型」、「國際公民」及「內地公民」六大類別,並提出「面對年青人多樣化,相信沒有任何單一政策能照顧他們不同的需要及期望。社會應從多方面著手,正視年青人的不同訴求,包括創造優質生活環境、發展多元經濟、培育、吸引及挽留人才,並加強與年青人溝通。」一類官式套話作為總結。

當然,我不會全盤否定是次調查的意義,但問題是,政府官員拿著這些報告,又可以為我們的下一代做些什麼?

後記:

猶記得,初看智經報告有關港青對國內生活的意見時,碰巧看到高登一則名為廣東商學院研究:港十年內成二流城市的條目,於是忍不住在FB寫了一句:

「智經駛乜浪費資源時間做研究,上多d高登好過啦」

時隔數天,我再次發現以下一篇:

大家以千萬不要去香港買東西,香港人專騙大陸人的錢

難道台灣朋友也不忘用你們的調查來抽水了。(見98.8%港青抗拒大陸生活!?)

延伸閱讀:

港青的集體小飛俠症候群

原文:
http://tommyjonk.xanga.com/737626252/%e8%aa%b0%e6%98%8e%e6%b8%af%e9%9d%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