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水上木偶戲——你一定要認識的越南

水上木偶戲——你一定要認識的越南
洪德青
2013年6月第2版, 貓頭鷹出版

打開越南的旅遊指南,沒有哪一本會略過河內的昇龍水上木偶戲而不談。筆者遊越之時也因此而購票觀賞了一場木偶戲,由一開始充滿越南色彩的傳統歌曲,到各式的木偶出場,扮演農民平日的生活,如插秧,收割,捉魚,慶典等都剎是有趣。中間更插入了各種神獸的表演,如火龍水龍亂舞,鳳凰之間互生情愫並誔下後代,都足以令觀眾看得津津樂道。只是,散場以後,不禁會問一句,如此的表演能持續多久,當越南發展起來以後,這種傳統表演還能留下來嗎?又或者,形象一點的比較,當水上木偶戲的對手變成水舞間,人們還會懂得欣賞前者嗎?

無疑,作為越南的傳統表演藝術,水上木偶戲的商業化是成功的。一般旅遊人士都會到訪河內的昇龍劇院,又或是胡志明市的金龍劇院作為其中的一個節目,進場前在劇院外一般會看到數架旅遊巴,而同座的也有不少是外籍人士。劇院是現代化的,進場前可以在入口旁的附屬餐廳裏稍稍填一下肚子,而完場後亦有紀念品售賣,整個流程和西方的音樂劇並無不同。只是,如果單從表演的可觀性來看,事實上的確沒法與現代的電影或是各種大型表演相比,長此下去這種傳統技藝會否沒落還是未知之數。

這裏涉及的是應該如何看待傳統文化的問題,特別是作為一個過客,我們到訪當地到底只是為了享受一個無憂無慮不用上班的假期,還是希望認識該處地方的歷史人文地理。如果我們不能認識該城市裏的建築,表演,藝術,甚至是飲食背後的故事,我們只是將消費的地點由居住地搬到另一個稍為陌生的城市,並把一地的文化當作荷里活電影來消費,散場過後,除了隔天上班將此當作三分鐘的午饍話題外便再無價值。此書的作者正是想將越南每事每物背後的故事對遊人述說,透過認識越南的歷史以及各種文化的發展過程,我們才會懂得欣賞今天呈現在我們面前的越南。以水上木偶戲為例,如果沒有懂得其於農村作為收割後農民消閒節目的歷史,便不會明白為何大部分片段都與務農生活與民間神話有關;若不清楚木偶的重量以及其使用浮力以助操控的原理,木偶的動作可能顯得平平無奇;又,如果沒有知道黎王還劍的傳說,對於戲中金龜的出現和奪劍而去便會感到莫明其妙,而漫步還劍湖邊的時候也同樣失去那種細味和揣摩歷史事件現場的樂趣。同樣的道理也能放在越南的磨漆畫,紙捲卡片,或者是蜜月勝地大勒,亦因此書中將它們的故事一一娓娓道來。

可是,即使當地人和遊客皆重視傳統,有些時候這些表演和工藝還是免不了被歷史洪流淹沒的危機。其中一個會出現的問題是傳統變得過於商業化,而失去了原有的精神甚至乎是技術,如書中所說——老一輩的師傅還感慨,現在水上木偶戲一切都以票房取向,導致劇團與劇團,藝人與藝人之間會互打官司,往日那份農村原趣已不復見1。身處資本主義彌漫的香港,我們當然了解過分商業化對社會及傳統造成的破壞,亦因此近年每一則有關傳統技藝或是小店的報導都獲得不少注視。只是,同時作為一種謀生技能,若不能夠帶來足夠的收入,即使獲得大量人氣也是徒然。所以,問題不在於是否商業化,而是如何在商業化與保留傳統氛圍之間取得一個平衡。

另一個在傳統行業經常出現的問題就是缺乏年輕人入行而造成青黃不接的現象,既然這些行業都有上百年的歷史,當然大部分都得靠手工一針一線一釘一鎚地去製造,其中需要長年的拜師學藝以掌握技巧,即使學滿師也好,每一次的工作也包含了充分的勞動,如作者在介紹磨漆畫的時候所言——磨漆畫的創作過程宛如一場苦行2。這種辛勞對於習慣了每事每物皆有機器輔助的現代人來說始終是可免則免的經驗,如要奉獻一生予同一種工藝,更是難以想象。故此,喚起市民大眾對傳統的重視其實只是第一步,真正要有系統地保留並延續各種傳統對於亞洲各國來說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Note:
1. 洪德青, 你一定要認識的越南, p.112
2. 洪德青, 你一定要認識的越南, p.141

延伸閱讀:
東南亞的宗教氛圍——
劉細良, 滿天神佛

Facebook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