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新教宗的政治智慧

原名拉青格的德國樞機主教以78歲高齡當選為教宗,取名「本篤十六世」,開展了天主教歷史的新一頁。本港媒體較為關注的,就是國家與梵蒂岡之間關係可否有所突破。

翻閱資料,拉青格未就任教宗前,曾於1993年3月來港,出席天主教亞洲區主教會議,並於大會發表「信仰與文化」演說,重申基督信仰的獨特性。

究竟此位一直主導天主教神學思想的新教宗,如何理解政治?他曾於2003年發表了一篇文章,主題是「政治神學化成為信仰偶像化」。此文清楚反映拉青格的政治觀點,他明確認為「政治」屬於世俗的層面,政治的本質不是由基督信仰引申,乃是以理性思考為出發點。拉青格肯定希羅文化的慎思、節制、公義與堅毅,此四德有助理性的發展。新教宗一方面抗拒在俗世建立「神治」的政權,另一方面又反對「向道理價值盲目的理性」,教會有責任維護信仰與倫理的價值。因此,拉青格面對公共事務議題,如避孕、墮胎、同性戀、戰爭、安樂死等問題,他的立場基本上與上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分別不大。

妥協方案 互諒互信

面對中梵關係要有突破,其中一項條件是梵蒂岡要斷絕與台灣的所謂「外交關係」,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這點應不難達致。倒是有關梵蒂岡任命主教與神職人員,中央卻視梵蒂岡為「干涉中國內政」,雙方有不同的理解,正是困難之所在。

回顧基督宗教發展至今,大多教派基本上持守「政教分離」的原則,教會沒有企圖在俗世中建立「基督王國」,採用和平仁愛手段,種植天國思想在人心裏。要成就人類和諧的社會,教會在其中有其獨特的貢獻。

也許我們可從教會歷史中汲取教訓,格列高里七世(或譯聖國瑞七世,GregoryVII)於1073年,當選為教皇。在位期間,他積極推行教會改革,被譽為羅馬教廷最有活力與魄力的教宗之一。他其中一項堅持,就是主張只有教宗一人具有任免主教的權力,反對世俗諸侯任命神職人員,甚至販賣職位。因為此項主張,導致他與當時統治者亨利四世有激烈的鬥爭。1076年,亨利四世召開「沃木斯會議」反對教宗,兩人開展權力鬥爭。格列高里七世下令革除亨利四世教籍,迫使亨利四世屈服,1077年亨利四世前往卡諾撒(Canossa)城堡赤足懇求教宗赦免,被視為教會的勝利。3年之後,亨利四世捲土重來,罷免格列高里七世,另立新教宗,同時間有兩位對峙教皇共存。亨利四世率軍圍困羅馬城兩年之久,至終格列高里七世於1085年卒於逃難中。

直至1122年,教宗卡利斯圖二世(CallistusII)與英格蘭的亨利五世簽訂「沃木斯和約」(ConcordatofWorms),才解決了「神職人員」任命的糾紛。此和約申明,所有主教和修院院長由神職界按法規定選舉產生。如果選舉過程發生分歧,皇帝與省主教商榷後再作決定。任何一位主教和修院長的任命,均需經皇帝及教會兩方面批准方能有效。此妥協方案,使當選的主教向當地統治者宣誓效忠,同時皇帝表明對宗教事務沒有直接的管轄權。

「沃木斯」模式,也許可作為雙方處理「神職人員」任命的法理參考,在互諒互信中達成共識。本篤十六世既是看重運用理性處理政治的教宗,期盼他能從過往歷史智慧中,為中梵關係開出新的一頁!

胡志偉 牧師、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明報    200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