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明報 [董退曾進]系列文章

按:上月底明報刊出記者鍾國華系列文章,報道董退曾進內情,文章甚受關注,值得與讀者重溫。

-------------------------------------------
 
化解任期爭議 中央擬備方案 2005-03-22    系列之一
 
3 月乍暖還寒,香港特首董建華忽然中途下馬,令香港政壇風雲再起。隨「董退曾進」,香港這齣《政壇風雲》離落幕仍有一段日子。董建華為什麼要匆匆而去?曾蔭權憑什麼脫穎而出,他在特首寶座上能坐多久?「董落曾上」局面體現出胡溫曾新政中的什麼執政理念?特首任期爭議會否令香港出現「群龍無首」的窘境?中央會否出手止住維港沸騰的政治爭議……這一連串問題依然在雲裏霧裏,無論對香港的前途與未來,乃至港人的生存與發展,影響茲大。本報記者近日就此接觸了多位中央官員,力圖撥開這層層迷霧,讓港人可以從中看出,在這齣政治劇中,自己並非旁觀者。

期望港人自行解紛爭

特首補選日期已定於7月10日,但當天產生的特首,任期究竟應該是2年還是5年,目前香港政圈還是爭論不休。負責香港第二屆行政長官的選舉委員會,任期到了今年7月13日便屆滿,如果有人利用司法程序在選舉前夕申請司法覆核,挑戰政府準備提出的2年特首任期,極可能令香港無法如期產生特首,令行政機關長時間呈現龍無首的真空狀態。對此,中央官員指出,北京絕不會容忍香港出現「龍無首」情。

本報記者獲悉,全國人大已就香港可能出現的憲政危機準備了化解方案,不過,中央政府信守「港人治港」承諾,期望港人真正當家作主,自行化解紛爭,達成共識,毋須中央出手。

民主派反對修改選舉條例

北京通過有《基本法》「新護法」之稱的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王振民等法律專家釋出信息,表明7月補選的特首,應該是第二屆行政長官餘下的任期,亦即至07年6月底。香港律政司長梁愛詩亦公開對此表示贊同,並表示將通過修訂《行政長官選舉條例》解決這一法律爭議。不過,泛民主派24名議員已發表聯合聲明,明確表示,在《基本法》已規定任期為5年的情下,如要改為剩餘2年任期,就必須修改《基本法》,否則「別無選擇」;他們聲言勢必反對修訂選舉條例。聲明又指出,修訂條例的做法難以避免會受到法律挑戰。

中央憂出現「 政治領匯事件」

去年12月,67歲的公屋住戶盧少蘭婆婆通過司法覆核,令2800億元的領匯基金上市計劃泡湯,港人對此記憶猶新。對於香港可能出現「政治領匯事件」,中央深感憂慮與不安,正通過各種渠道,密切注視香港政情的變化與發展。「如果出現『政治領匯事件』,那就大件事了。」中央官員對本報記者說。

接他指出:「領匯上不了市,還在那裏,不過損失幾個億。香港是國際化商業城市,資金是流動的,一旦出現『政治領匯事件』,香港的政治穩定性受到國際質疑,損失可能就是幾千億了。」

人大準備隨時 開會釋法

香港的政治需要穩定,維港的上空需要藍天,但如何化解香港可能出現的憲政危機呢?據本報記者獲悉,全國人大已經對香港可能出現的「沒有行政長官」的尷尬處境制訂了化解方案,人大常委已收到通知,隨時準備開會,就香港7月選出的行政長官的任期進行釋法。消息人士續稱,即使在萬不得已的情下需要人大釋法,中央也會嚴格按照《基本法》辦事,按照法律程序,由特區政府提出申請,依據《基本法》立法原意作出解釋。

不過,中央官員表示:「要實行港人治港,就應該知道,什麼事是不能讓它發生的、是要承擔責任的。」雖然人大常委會具有解釋《基本法》的絕對權力,但在居港權及07、08雙普選爭議上,人大常委會已兩度釋法,每次都掀起更大一股爭議,特別是來自法律界的「狠批」。為免香港法治再受質疑,有深得中央領導人信任的政界人物,已秘密向中央大力條陳利害:不要輕易主動「釋法」。

這應可說明,中央官員為何至今仍然語重深長地對本報記者指出,北京希望港人能真正當家作主,真正實現「港人治港」,由港人從香港大局的前途與未來考慮,凝聚共識,化解紛爭,自己解決問題。「內地還有那麼多人溫飽問題沒解決,中央要操心的事多呢。」

為釋法醞釀民意支持

然而,中央也充分掌握香港政圈裏,確實有人準備透過法律程序去挑戰政府對補選特首任期的決定,故正作另一手準備:為必要時釋法,在港醞釀所需要的民意支持。日前,民建聯議員劉江華建議人大釋法,應屬這類前期工作之一。

-------------------------------------
董再口頭請辭中央順水推舟 2005-03-23 系列之二
 
針對董建華突然辭職的原因與時機等種種傳言,中央官員向本報記者披露,董堅決求去與北京主動出手這兩種說法都不符合實際,「準確地說,董先生是最近再次提出口頭辭職,北京沒再堅決 挽留,只是順水推舟,(董辭職 )是自己考慮的,中央政府同意,不同意的話,也不能一走了之啊。」該京官補充謂:「這是尊重董先生本人意願,以及對香港大局通盤考慮的決定。」

由來「只見新人笑,那管舊人哭」,政治新紅人的一舉一動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是政治現實所致。不過,董建華為什麼會中途落馬,「胡(錦濤)溫(家寶)曾(慶紅)」終於接受董辭職究竟是出於怎樣的考慮,解開這些謎團,不僅有助於澄清董建華究竟是自己呈辭,還是被中央政府所「炒」的種種猜疑,對於香港未來的發展及港人更了解自己的處境與使命,都是不可或缺的。

傳董4 次請辭

北京政圈傳出的一個版本是,董建華至少4次明示過辭職或不再續任特首:首先是2001年下半年第一任行政長官任滿前,董提出不再連任行政長官;二是03年7月1日50萬人上街大遊行後;三是04年7月1日再一次七一大遊行後;四是國家主席胡錦濤去年12月在澳門與特區政府主要官員會面時,要求特區政府「查找不足」之後。到了今年2月春節前,董再度口頭提出辭職。

董建華提出辭職的消息傳出得頗為突然,外界有指這跟董特首澳門「捱訓」有直接相關,亦有人認為中央政府早有「炒董」部署。

北京消息人士對本報記者披露,03年7月1日前,基於「美國不碰,台灣不急,香港不管」的理念,北京對香港基本上是「無為而治」,這既出於「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莊嚴承諾,還因為對以董建華為首的特區政府的管治能力高度信賴;儘管香港回歸以來經濟下滑,一般都歸咎於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

50 萬人上街震 撼中央

50萬香港市民上街,不僅嚴重衝擊特區政府的管治,對中南海同樣產生震撼性的衝擊。當時剛剛到港送上大禮的溫家寶總理,在深圳透過電視直播目睹一幕幕香港市民民怨沸騰的影象,一時難以找到準確答案。

中央無為而治變主動出擊

熟悉內情的人士披露,隨後,一批批不同系統的人員深入香港一線調查,北京對香港的社會脈搏有了較全面的把握,對董建華「孤軍奮戰」的處境深感諒解,同時開始協助董提高施政能力,不過,對於50萬人上街,更多地歸咎於金融風暴衝擊、SARS肆虐、23條匆匆立法激起民憤等等綜合因素。

同時,北京成立了以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曾慶紅為首的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統籌對港事務,全面及持續地檢討香港政策,逐步形成把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視為「黨在新形勢下治國理政面臨的嶄新課題」的全新理念,並把「無為而治的治港理念」,調整為「主動出擊,掌握情,協助特區政府提高執政能力」,但繼續堅定地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不干預特別行政區自治範圍內的事務。

熟悉內情的人士續稱,如果說03年7月50萬人走上街尚可更多地歸咎於種種非特區政府所能控制的因素,一年之後,當經濟開始復蘇,民怨大為改善之後,仍有約10萬計人上街,令胡、溫、曾不得不考慮「人的因素」。

中央派專組了解港情

消息人士披露,當時中央派出一個專組,專門就「沒有董特首香港會如何」問題作專題調研,調研情直接向胡溫曾等最高領導人匯報。不過,當時北京尚未下定換人的決心,原因有三:一是,香港經濟日漸復蘇,政治與社會趨於穩定,此時香港最需要的是團結穩定大局,抓住機遇繼續推動經濟發展;二是,在多名第三屆特首熱門人選中,並無中央在各方面均感滿意的人選;三是,經過「協助」,「減少作為」的董建華,施政有所改善。經此考量之後,「胡溫曾」對特首易人的影響、誰是較佳接替人選等問題,已經了然於胸。

其後,香港相繼發生紅灣半島事件、領匯上市最後告吹,令領導人要再考量到「人的因素」。最終「胡溫曾」下定了換人的決心。

紅灣 領匯 令中央決心換人

這就是董建華下台的背景。一位京官指出,如今中央極重視香港何去何從的問題。「香港不是澳門,光靠大陸遊客,是支撐不了一座金融中心的,最多只能是一個旅遊中心。」在「路線方針確定後,幹部是關鍵」的中共傳統思維下,換上一個執政能力更強的人選,凝聚港人共識,帶領港人「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經濟」,或許是更深沉的考慮。
 
------------------------------------------------
「沒有董建華, 就沒有曾蔭權」  2005-03-24  系列之三 
 
北京果斷接受董建華呈辭,並初步屬意由署理特首曾蔭權出馬參選接任特首。出身並非「根正苗紅」、甚至被香港傳統左派視為「港英餘孽」的曾蔭權,究竟憑什麼走入北京法眼?這同樣引起外界的不解與猜測。對於曾蔭權如何成功上位的問題,中央官員說:「沒有董建華,就沒有曾蔭權。」這句話實在可圈可點。

熟悉內情的人士對本報記者解釋,「沒有董建華,就沒有曾蔭權」這句話,可從兩方面理解:從字面上理解,如果沒有董建華再次提出辭職,「胡(錦濤)溫(家寶)曾(慶紅)」未必會終下決心撤換特首,因為在香港經濟日見復蘇、人心趨於穩定下,換特首並非當務之急,董建華保持低調,完成餘下的兩年多任期,並非不可能。

事實上,參與第三屆特首人選考察工作的有關人士,儘管對目前主要熱門人選都有深入的了解,但並未正式開展第三屆特首人選考察工作。根據原來的計劃,這項工作要在春節後才按部就班展開。因此,如果沒有中央斷然決定換人,未必有曾蔭權上位的機會。這也從另一角度,印證了董辭職獲准比較突然的說法。

熟悉內情的人士續稱,「沒有董建華,就沒有曾蔭權」的真正涵義是,曾蔭權能夠脫穎而出,實在是拜董特首7年施政出現種種失誤所致。這位人士提醒記者思考兩個問題:一是,董建華辭職,贊同的多還是反對的多?反對的究竟是什麼人?二是,曾蔭權上位,贊同的多還是反對的多?反對的究竟是什麼人?京官在港的調研顯示,傳統左派及民主派對「董下曾上」都不約而同有反對或負面的看法。這也是曾蔭權獲北京青睞的很重要原因。

董成民主運動「 最佳理據」

對「董下曾上」反應最激烈的,當推香港傳統左派,民主派則次之。熟悉內情的人士帶調侃地說,在一些民主派人士眼中,董或許是最佳對手,董的繼續存在,成為他們推動香港「民主發展」的最佳理據。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倒董聲浪最為喧囂時,主流民主派人士卻與倒董組織拉開距離。

傳統左派 獲董信任 脫離民意

不過,對「董退曾進」最為恐懼的,還是香港一些傳統左派。其冠冕堂皇的理由是,當年英國在談判桌上未能獲得的「以主權換治權」,竟然在香港回歸7年後「和平演變」了;而在內心中,他們對曾蔭權在殖民地時代協助打壓左派的一套頗感心寒,對曾的個人氣量也有戒心。更為重要的是,香港回歸以來,董建華未能吃透北京精神,片面理解「港人治港」等於左派「當家作主」,施政偏聽偏信,左派獲得表面風光,卻嚴重脫離主流民意,導致多元化的香港社會矛盾日益激化。

熟悉內情人士指出,放眼全球,領導人左中右都不討好的,亦甚為罕見。這也是「胡溫曾」果斷「順水推舟」、香港政壇最終出現「董退曾進」格局的根本原因。

「 商人治港」 不靈驗

熟悉內情的人士披露,北京在檢討香港回歸以來的經驗教訓時,認為過去一廂情願地認為香港這一國際商業都會最適合採取「商人治港」模式,如今看來並不靈驗。不過,該人士同時強調,在未來的特首遴選中,北京並未排斥「商人治港」。在這一特殊情下,公務員出身,具有豐富行政經驗,懂得政治妥協手腕,同時能為港人與國際社會接受的曾蔭權,終於浮出水面。

出生並非「根正苗紅」的曾蔭權,能獲得北京的完全信賴嗎?對此,中央官員表示:「不管是李蔭權還是張蔭權,中央政府均依法辦事,依法治港,沒有什麼擔憂的。」這也頗為符合胡溫力倡「以法治國」的執政思路。

中央曾氏取得默契

不過,熟悉內情的人士披露,北京對曾還是不無擔憂的。曾蔭權最終能取得北京的認可,與曾「獻愛心」大有關係,雙方私下達成默契,亦即全面準確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該中央管的由中央完全負責,特區政府全力配合;屬特區政府自治範圍的事務,中央繼續全力支援。

該人士指出,特首也不能完全自把自為,尤其是涉及中央政府權力範圍的,比如台灣問題、涉及到外交的問題,總要有默契吧。

署理特首曾蔭權究竟能在特首的寶座上坐多久,權威人士說:「這兩年是曾蔭權的一份答卷。」這亦透出了箇中玄機。
---------------------------------------------

京官指補選任期「法理2年」「現屆選委會只選第二任特首」2005-03-25    系列之四
 
香港特別行政區前行政長官董建華於3月12日呈辭獲准當日,全國人大法工委發言人就7月補選的特首任期發表談話,指第二任行政長官缺位後,由任期5年的選舉委員會補選出來的行政長官,仍屬第二任行政長官,其任期應為原行政長官的餘下任期,亦即至2007年6月底。

2 年任期合乎立法原意

不過,這番話未能平息香港的爭論,香港不少法律界人士認為,北京提出2年任期實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從法理上來說,特首任期應為5年。不過,中央官員對此表示,「我看應該掉轉來,恰恰是法理2年,政治5年」。

該官員強調,7月補選的行政長官,「(任期)肯定不能跨過07年,這既是基本法立法的原意,同時也必須尊重選民獲授予的權利」。

這位曾參與《基本法》整個起草過程的京官指出,補選特首的任期究竟應該是2年還是5年,「其實人大法工委早於12日已經澄清了這個問題」。他說,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發言人的談話「是符合《基本法》立法原意的,希望大家認真研究,共同維護《基本法》的權威;炒作對《基本法》的批評,對誰也沒好處」。

他強調:「第二任行政長官缺位後,由選舉第二任行政長官的選舉委員會補選出來的新任行政長官,仍為第二任行政長官,因此,其任期應為原行政長官的餘下任期。只有作這樣理解,才能符合《基本法》附件一的規定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

這位官員又從選舉委員會角度,闡述了7月補選的行政長官,其任期為什麼是2年。香港《基本法》附件一規定「行政長官由一個具有廣泛代表性的選舉委員會根據基本法選出,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以及「選舉委員會每屆任期5年」。

選委會職權不跨07年

他說:「設立一個任期5年的選舉委員會,它的唯一任務和職權是選舉行政長官,這是一種獨特的選舉制度」;「如果要產生一個完整的(任期5年的)行政長官,就必須有一個完整的選舉,即要重新選出選舉委員會」。

該人士續稱:「任期2年還是5年的爭議背後,實際上是涉及保障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的問題,這其實是一種民主理念。本屆選委會獲授權選舉的是第二屆行政長官,如果要跨越07年,選民就沒有這個授權。」

去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就07年行政長官和08年立法會選舉釋法,否決了「雙普選」。同時規定,《200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三任行政長官的具體產生辦法》,可以「作出符合循序漸進原則的適當修改」。

確保07年「 循序漸進 」 機會

這位北京官員指出,這些規定表明,第三任行政長官將在07年根據屆時的選舉辦法產生。他表示:「誰知道港人如何修改07年特首的選舉辦法?在完成07年行政長官選舉辦法的政治檢討之前,董辭職後的接任人的任期,不能跨過07年,不能剝奪修改07年行政長官選舉辦法的權利。」

倘再有補選 任期彈性處理

他又表示,本來行政長官缺位時,一般是由副職頂上,但香港並沒有副行政長官;沒其他辦法之下,只能由提名委員會提名後補選。「至於今後再有特首缺位的相同情,是延長還是縮短任期,完全可以討論。但就第二任來說,沒有辦法,必須符合基本法的立法原意。」

由於在任期問題上社會出現爭拗,北京擔心有人利用司法程序令香港出現『沒有行政長官』的憲政危機,影響香港政治與社會的穩定。該官員語重心長地指出:「任何制度難免都有缺陷。當前非常時期,香港最重要的是穩定局勢。港人應從大局出發來處理這些問題,應該凝聚一種共識,按照港人治港原則,真正當家作主,做好7月的選舉。」

明報駐京記者鍾國華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