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有櫝無珠?

節錄:

...........

《歌聲魅影》於九七年襲港,造成前所未有的高坐席率紀錄,連開75場直到香港的文化場地不敷使用,於是「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計劃」因應而生。董建華政府因此相信,唯有將香港搭建成一個國際性的「文娛區」,提供亞洲地區大型百老匯劇目的演出及世界級博物館的展覽,才能使香港的文化提高、國際城市地位鞏固至「亞洲文化之都」。西九龍計劃引起地產商的「忽然藝術」,最為經典的莫過於兩大地產集團對於藝術推廣的兩極化表現:「活力星國際」 (新鴻基及新地 )追尋「魅」劇腳步,邀請畢加索「巡遊」至香港,造成一時新聞的空前熱潮,短短19天吸引了 200萬民眾前往,帶動國金廣場消費的數字狂升。相反地,另一個競爭招標的恒基地產「薈萃」主辦的「恒基美藝全接觸」卻主張草根主義,推著貨櫃車、載著由畫廊借來的水墨大家作品,如流動圖書館一樣推到偏遠的元朗、屯門展出,一天不出小貓兩三隻的觀眾,推動者卻如中魔咒般,相信這短短的五分鐘將改變人們的往後三十年 (《南華早報》2005. 01. 03 )。一個於國金廣場的資本主義心態,以及一個視屯門、元朗為文化重災區的社會主義農工心態,都是相信「五分鐘可以改變全世界」的忽然主義者。

............

 僅僅是對於藝術的推動及支持,香港已經做不到,還須花費大量金錢建設西九龍?於此舉出兩個實例,藝術地圖自資出版的第二份雜誌《am post》因為製作經費高昂,無法免費大量派發至地方圖書館,因此與圖書館中央採編組的人員洽商,欲使其購買放置在雜誌架上供公眾公開閱覽。第一個回應來自於圖書採編委員會:香港的民眾不喜歡藝術文化,所以這類雜誌不適合擺放在圖書館。藝術地圖質疑:委員會的人如何可以斷言「香港的民眾不喜歡藝術文化」,有任何數據統計或基本標準顯示,香港民眾在某一個低水平線裏,表達出不接受文化藝術的意願 。(若是如此,香港政府花費大量資源在文化節目的推廣及資助,豈不是浪費公帑、違背民意? )上層管理委員會因為本身「知識」不足,需要自行檢討外,豈可以獨斷剝奪民眾「知」的權利?最後,好心的行政人員願意轉達我們的意見給委員會。

    第二次回應更是令人噴飯:委員會同意考慮僅以「捐贈」的方式接受此類文化藝術雜誌,且僅以大會堂、金鐘及中央等為三個接受捐贈的圖書館,因為其他地區民眾對於文化的知識水準不夠,不適宜擺放此類雜誌。藝術地圖上訴:民眾無法獲得正常文化及藝術教育的知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肯定是政府上層管理人員「意識形態」的誤導:首先,為何他們認為該偏遠地區的民眾有無法接受藝術的傾向;再者,為何又認為中環、金鐘的民眾比居住於粉嶺或是元朗的民眾,更有「資格」接受文化藝術的洗禮,因為教育水準?因為年齡及書籍閱讀的傾向?那我們更無法解釋,相對於物質生活及居住條件低過亞洲任何一個國家的印度,其哲學、電影、文學及藝術的表現都高於其他亞洲國家,其獨特及深度的文化普及傾向,是民族血液的不同,還是人們跳脫物質枷鎖後的另一個昇華?而香港一直受苦於物質魔咒的箝制,還一直居處在「第三世界狀態」的精神文明?政府多年來創造出「地產」主導經濟與「媒體」主導政治的風向,也表達了數十年來被殖民腐化的第三世界思想。

...........

   香港的民眾,你們不懂文化藝術不是你們的錯,當文化藝術有機會呈現在你們面前,且不需花費一分一毫,卻因為基層行政單位的無知及知識不足,導致「資訊被截取」、「知」的權利被剝奪;因為社會環境與教育環境的不足,致使文化的啟發找不到承接點,在僅能以「新聞效應」鼓吹的「即時性藝術」,僅能走馬看花,永遠只能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當新聞的效應退下,民眾也更無法獲得啟發甚至繼續吸收及學習。

 ................

    董建華政府何須「西九龍」?若真要花費大量金錢建立西九遊樂園之前,更要利用那少許的八或十年前置準備期,好好放下資源於地方,讓地方主動推動文化且「不怕犯上」,逐漸建立起屬於自己文化的氛圍,當大部分民眾擁有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方可更自信的去接納並學習外來文化的優點。文化需要長期耕耘、長期播種,它應像呼吸一樣,像澆花植草,像教育或政治於社會發展政策、國家立法條款、社區教育方針中被明確指出,並均衡的分配資源於地方。請注意!將藝術文化的資源,平均分配於「地方」非僅是「專屬於某些中央機構」的政務。

樊婉貞
明報

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