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李兆富:房委會完成歷史任務

貼文:fred

蘋果日報      
2005-09-05
李兆富(獅子山學會政策及傳訊總監)

以故美國總統列根曾經對官僚作過一篇精闢的評述,他說:「凡是會走會動的,都要想辦法對它徵稅;徵稅之後仍運作如常的,就要受到監管;到了一天管死了不再動,就施放一點津貼吧!」(If it moves tax it. If it keeps moving regulate it. If it stops moving subsidize it.)不要以為大美國政府才會如此荒謬絕倫,香港雖然是自由經濟體系,官僚思想亦逃不出這三部曲。

香港的租務管制應該是官僚思想三部曲的最佳例子。租管下的市場,業主不可以不續約,又不可以隨便加租。在如此高風險的情況下,業主自然對租客極為謹慎,沒有穩定收入者不租、單身不租、傷殘不租,令好些本來有能力的租客都找不到可租之處。推行價格管制,亦令更多租客不能負擔。業主把樓宇丟空也平白浪費投資,所以索性離開租務市場,也令到可供租出的單位數目不正常地減少。

公屋已不合時宜

市場成本亦因租管無可避免地增加了。當時社會上便出現了一些所謂包租公的中間人,作為對租管的回應。包租公透過分租將業主的租務風險減低,但代價便是「七十二家房客」般的生活質素。

扭曲了市場運作,令業主租客的成本都大增,最終造成「有人無樓住,有樓無人住」。大教授張五常亦指出,香港戰後的房屋供應問題,全部皆始於租管。不少人以為,香港的公營房屋福利始於一九五三年聖誕夜石硤尾大火;事實上,是租管誕下了香港戰後的木屋區,租管才是公屋出現的原因。租管和公屋,印證了官僚政客喜歡先管死一個經濟環節,然後再以公帑和藉口干預市場的既定模式。

過了半個世紀,木屋早已絕迹,但至今公屋仍看不到盡頭。無論公屋再不合時宜,政客和官僚始終會嘗試找些理由去延續房委會的存在。房委會的最新口號,有「建設社區」和「優質居所」等玄之又玄的四字詞句,實際上,它們的內容是用公帑去干涉那些完全不用政府過問的事情,例如資助發展「快硬粉煤灰混凝土的應用」、「近紅外線反射分析法」等。這些事情不用官僚操心,市場自會有人研究,不過如果可以佔免費午餐的便宜,又有誰不會心動?只要房委會繼續存在,濫用資源的問題永遠都存在,這是官僚機構的特色。

以租金津貼取代

社會人士擔心公屋單位被濫用的情況,但根本的問題是,為甚麼要讓房委會苟延殘喘?獅子山學會建議,房屋福利以租金津貼來取代計劃經濟式的一條龍建築、管理、擁有和分配。有一位房委會成員向我們透露,他們曾經討論租金津貼方案,但官僚認為此建議過於複雜,拒絕繼續探討下去。

對於官僚的辯駁,我們實在無法接受。明顯地管理一個以收入為準則的房屋福利,無論在人手和成本上,都一定低於一條龍模式,而且租津比公屋的彈性大得多,對接受津貼者來說可以帶來不少方便。房屋官僚反對以租津取代公屋的唯一理由,是此舉將威脅他們的工作崗位。

房委會現在連一個明確實在的目標也沒有。既然困擾了香港近七十年的租管也在去年成為歷史,是時候來一個革新,將房委會送到博物館供人憑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