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構思與現實的落差: 走訪中大建築系劉宇揚教授

校園總體規劃: 構思與現實的落差

有朋友說, 中大砍樹的事情跟與校園的總體規劃有關, 我特意去細讀了中大建築系劉宇揚教授於2002-03年為校園所構思的 Master Plan; 裡面有一些字眼, 如"都會式" 空間, 使我聯繫到一些樓盆廣告, 感覺不太好. 但細看完不同區塊的背後理念, 尤其是一些環保和園區保護的構思, 我最欣賞的是行人徑的設計, 以小路把整個校園串連起來, 而且這些小徑的物料是比較自然的物料, 如木板.

計劃書上一張池塘路的模擬圖, 使我決定聯絡劉教授訪問, 那是一幅林蔭路(見圖), 行人在木板地和樹木之間穿行. 我希望了解為什麼構思與現實會有那麼大的落差.

今天下午跑到建築系找劉教授, 未上過建築系的朋友, 一定要上去一遊, 完全想不到在王福元和信和樓這些粉色巨厠般建築物裡, 會藏著這麼一個空間, 一出電梯是幾塊惹大的石屎磚, 刻著中大建築四個字, 系辦公室是一個開放的設計, 門框和冷氣糟, 都是生锈鐵. 很 Raw, 很有工作室的氣息.

劉教授首先跟我介紹了製定 Master Plan 的背景資料, 包括前人的構思: 司徒惠1964年的規劃和Tom Campanella於1994年有關保護戶外空間的報告等; 還就中大歷史, 生活文化, 環境, 發展和人的需求等進行研究. 從這些資料中, 他歸納了幾個特色和需要, 第一個特色是火車站, 世界各地很少火車站會跑進校園來, 可以加以發揮, 所以希望在火車站外有一個可以放小帳篷, 提供校園資訊, 開放給學生做宣傳和活動的空間. (同學們, 記緊好好利用!) 第二個特色是近海, 可是卻被火車軌隔著, 所以希望可以在夏鼎基運動場後蓋一條行人走廊去海旁, 把海邊的氣色引進校園. 第三個特色是圍繞校園自然區的小路(行人徑), 他建議這些小路由木板或石頭, 一些比較 raw 的物料來做, 與自然更貼近. 另一個是功能的考慮, 希望有一些空間可以讓教生買到校園的必需品, 使校園能自給自足.

劉教授於02-03年受校方, 以顧問的角色於校園規劃委員會(Campus planning committee)裡接手這計畫, 計畫完成後, 他再沒有參與落實這個規劃的事情. 其實, 在中大四十年時, 當時的金耀基校長接受計畫, 並舉辦了一些展覽.

有錢蓋大樓, 沒錢蓋小路??

那麼為什麼從03到現在, 一直就不停地蓋大樓, 卻不見落實這些貫穿校園的小徑呢? 劉教授說, 校方其中一個理由是沒有錢. 我眼睛冒火, 中大怎麼可能沒錢? 劉教授解釋說, 自從金耀基離校後, 再沒有高層人物接手落實 Master Plan, 校園規劃進入一個真空期, 而校園建設的預算是由校園發展署(Campus development office)向 UGC 申請的.

我再問他對一些具體中大工程的評價, 他覺得之前很多設計都不著重外觀, 如工程大樓和崇基行政大樓(利黃瑤璧), 後期的會較重視外觀設計, 如李達三樓和火車站廣場都找了著名設計師嚴迅奇. 不過, 其實工程設計也很受校方的態度影響. 譬如說劉剛進中大時, 李達三工程已拍板, 因為這建築物很有特色, 他當時曾提過是否能保留舊樓, 而新的建築物在上面(我想像有點像北京圓明園的設計), 這構思當然沒有被接納, 而嚴迅奇的設計, 如大樓的高度面積, 都會受制於校方的態度. 又如設計崇基行政樓的顧問公司, 同時亦設計了港大生物科學樓(由嘉道理基金贊助), 前者用的物料和設計都很一般, 後者卻嬴了多個獎項.

齊來參與式規劃

要改善校園建築物的設計, 他認為可以以公開比賽的方法來競投, 並讓不同的人來做評審. 當然, 這樣做要有相關的預算撥款, 亦要有較長的時間. 可是現在校方的工程部門, 主要以預算和日程作為先要考慮. 此外 UGC 的撥款亦有一些限制, 它要求一定要聘請政府規定的40家顧問公司, 這些建築設計顧問很多都是比較大規模的, 設計時的考慮可能與校園的概念難以配合, 很多時候, 小型的顧問公司在設計時會更細緻. 另外, UGC又規定本校的老師不能參與校內的工程顧問工作. 我覺得這個規定很可惜, 因為很多時候老師對校園的認識才最有感受.

我追問劉教授對參與式規劃的觀點, 他肯定地說參與式規畫是非常重要的(essential), 有一個概念叫 dynamic planning, 即把規劃變成一個過程, 具體的項目, 經過調查, 有初步的規劃, 經過充份的討論和諮詢, 再於一個有充份代表性的機構商討決議, 而新的工程項目要建基於社區對之前的工程的評價來修改, 儘量做到每一個新的建築物與環境和人都有聯繫.

若中大要展開這種參與式規劃, 首先要公開所有工程項目, 鼓勵討論; 這意味著工程從定案到規劃到施工都要減慢速度. 此外, 決策機構要有不同的代表. 最重要是心態, 不能把設計和工程視為自己的理念, 而是以人為本的規劃 (for people).

要保樹, 要木板路!

崇基池旁路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劉教授從一開始就提出以木板或其他物料來擴闊池旁路的行人路, 這樣做就不用砍樹. 可是校方卻在沒有充份的解釋下, 拒絕採用這個方案. 其實除了木板路外, 單行線也是一個可能, 因為校園應該以人為本, 應該多建控制車速, 但現在很多工程都是以車為本!

最後, 在這裡再次感謝劉宇揚教授百忙中抽空接受訪問(搞到他下午三點還未吃午飯), 使大家能更建設性地介入校園環保和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