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殖:去與不去

最近,就著龍應台和陳雲的文章,以至港足大敗,與朋友有一些討論。我們的焦點是香港的身份問題。星期六寫了一個關於「殖」與「去殖」的電郵。一邊寫,一邊努力地梳理心中的思緒。

*****

的確,英國殖民政府有意識地壓抑香港人對中國國民意識及本土意識。然而,這不代表香港缺乏本土意識、身份,也不代表香港需要,甚至可以「去殖」--依我理解,「去殖」似乎是指要抹掉、摒棄、貶斥英國統治時期的一切(雖然我仍然疑惑這是否是龍應台的意思)。

在六十年代起,本土意識在戰後出生的一代間蘊釀。他們在英國管治下的香港出生、成長,視香港為家。「香港人」這身份隨之出現,香港本土文化:電影、音樂等也興起,由香港人寫的香港史亦開始出現,甚至香港的國際地位也是這時開始冒起。

因此,香港的獨特身份、文化,是英國統治之下蘊釀出來的。嚴格來說,香港在英國人來之前,是沒有歷史和文化。起碼,英國人來之前,根本沒有「香港」這地方。

殖,是香港的起源。無論殖有多壞,它必然對香港的身份有重大的文化意義。因此,殖是香港身份的必然部份。那麼,我們需要,甚至可以,去殖麼?

現在,特區政府和中央便很努力地去殖。他們要香港人忘記殖民歷史,為洗掉殖民歷史恥辱而高興(對我來說,六四可能是更大的國恥),他們要香港以祖國為本。香港是中國的一部份。然而,其結果將是:香港將失掉本土意識,沒有自我。這也是現時統治者想要的,因為他們要香港臣服於政治現實,乖乖服從。

可是,香港就是不能完全融入祖國。雖然現在本土意識在新一代似乎越來越模糊了,眼見香港快要投入祖國懷抱了,但在另一邊廂的中國能真正容得下香港麼?香港,總是被「另眼相看」。結果,香港進退失據,兩邊落空。這就是我現在的感覺。

因此,「去殖」可能比「殖」更危險。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