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一代不如一代?

圖片來源:互聯網

等電梯的時候,聽到婆婆鄰居和管理員阿姐的對話。大概是婆婆說小時候的苦況,什麼分派到一碗粥,捨不得吃,小心奕奕的拿回家給哥哥,哥哥說不吃,她才珍而重之的吃。婆婆強調了幾次,「成碗粥都唔知有無十粒米。」又說,那時候只能用蕉皮、柑皮煮成粥吃, 有蕃薯葉吃那一餐,已經好好。

然後,婆婆和我一起進電梯,仍然繼續她的話題,她說:「現在的孩子,十來歲就說自殺,和父母吵兩句又說要報警,一點都不中用!」

說到這裡,我的樓層到了,和婆婆說再見就離開。但我仍然思索是否「一代不如一代?」

從小到大,即使不富裕,也沒有捱過餓,還可以上學。所以無法體會上一輩對「生存」的付出有多艱辛。

俗語說:「飽暖思淫欲」,當人滿足了口腹之欲,自然會追求更多,或者更高層次的東西。

家長總以為,供給孩子「最好的」,孩子自然會「自動波」的把一切做到最好。但我們都知道,即使有最好的食材,也不見得一定能做出最美味的菜式!

不能否認,社會變了,時代變了!孩子面對的問題,也不能和從前的社會相題並論。

先說家庭形態,現在離婚、再婚的家庭已屬平常,孩子在當中面對的身份認同,情緒困擾,並不是上一輩能輕易理解的。

學生S的父母離異,S跟著媽媽,約五六年級左右,媽媽把S送到國內親戚處,讓S在國內讀書。如是者S在國內住了幾年,過時過節才能和媽媽見面。後來,媽媽再婚,決定接S回到香港一同生活,但S和繼父無法相處。

媽媽認為,S是妒忌繼父可以佔去媽媽的注意力。繼父認為是S不肯合作。S認為,無論怎麼做都無法令媽媽和繼父滿意。S有一次離家出走的紀錄,當然這等大事自然不會由小妹跟進,只是剛好S是我有任教的學生,也抽了點時間跟S談過幾次。

有一番說話,我記到現在。繼父和S有衝突,也試過動手,我跟S說,遇到和繼父吵架,為了他自己安全著想,先進房間避開衝突。S說:「房子是他的,我能避到哪裡去?」那一年,S中三。

還有許許多多父親要再婚,孩子不喜歡「新媽媽」;或是媽媽要再婚,孩子不喜歡「uncle」的故事。在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中,父母如何處理好「家庭關係」,減少對孩子的影響?協助他們在「家庭」中獲取到安全感、認同感,都是很重要的事情。

許多時候,年紀小小急著談戀愛的年青人,都因為在成長中對愛有所缺乏所致。但要留意孩子需要被愛的方式,是否就是家長正在提供的方式呢?

其次,另一種人際關係的難題是朋輩。社會上欺凌風氣旺盛,不論電視節目、電台節目,主持組合中總有一兩個被安排在「下把位」,盡是做些受欺凌的角色,例如受到其他主持語言上的漫罵,不斷被挑剔錯誤,將他們的過錯無限放大等等。節目主持當然是經過安排協商,才選出某位特定主持做受欺凌的角色。

但孩子的日常生活就不同了,他們從電視節目、電台節目中學習了這樣的模式,在朋友輩中就找弱者下手。他們都是朋友,未必有特別要欺付誰的想法,但耳濡目染下,他們行了出來就是了。孩子們以為,日常生活中的人,被他們選作作弄對像的人,應該都像節目主持一樣,嘻嘻哈哈笑著接受調侃,一切沒什麼大不了。

然而被選中的作弄對像,未必人人能有那種氣量。有的只好裝瘋扮儍,嘻嘻哈哈蒙混過去,裝作不在意,但他們心裡不舒服,只不過他想要有「同伴」,能裝這種孩子最多。而有一些受不了的,向學校投訴,又會被排擠和孤立⋯⋯

再者,現今社會要求孩子十項全能。學校課業成績要好,於是每天除上課外,還得上不同的補習班。光是成績好還不足夠,還要一體一藝,於是又額外要上一課游泳、籃球、足球、爵士舞⋯⋯再加一課鋼琴、小提琴、古箏⋯⋯

於是孩子一個星期七天,我聽過最辛苦的是六天都有額外的課要上,要補習,當我問孩子星期天做什麼呢?他答:「功課或是project 。」因為平常下課加補習,回到家最早八點,還要吃飯、做功課、温習,根本沒時間完成功課或project,只好把未完的留待星期天。

這是一個孩子的七天生活!

我們的病態社會,加班是常態!甚致無薪加班是常態!然後,大人為了「培養」孩子將來的競爭力,要孩子十八般武藝。當然,這是社會逼出來的。為什麼我們的社會會如此病態?

我們無法完全體會孩子們正處於一個怎樣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朋友環境,如果只以我們個人的經驗就判定「一代不如一代」,未必片面。其實只要大人放下自己「大人」的尊貴身份,放下自己過去的輝煌事跡,用「心」去體會,去感受,去和孩子交流。或者,「十來歲就說自殺,和父母吵兩句又說要報警」的事可以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