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快樂的感覺與快樂的人生

快樂的感覺與快樂的人生

圖片來源

快樂的人生,是不是人人都想得到?答案應該是肯定的,至少大多數人是這樣;然而,現代人對快樂人生的追求,看來比古代人熱切得多——現在不但每年都有不少關於「快樂人生」的自助書(self-help books)出版,哲學、心理學、經濟學在最近數十年對「快樂」的研究亦明顯地多起來了。這個現象當然有很多因素,其中一個因素可說是明顯的,就是古代人大多生活艱苦,能夠溫飽已感滿足,而現代人物質生活比古代人的豐裕得多,還有較多餘暇,於是便對人生的要求多了,快樂已肯定不只是溫飽。

「快樂」一詞,可以指情緒、感覺、或心理狀態,用另外一個詞語表達,是「開心」,那只是持續一段時間的,短則以分鐘計,長的也不過是幾天吧,例如與好友暢聚或比賽得了冠軍時的情緒或感覺。「快樂」也可以是「美滿」或「幸福」的意思,那是用來形容一段長時間的生活,短則一年半載,長則是整整的一生;「快樂人生」既然指的是人生,那顯然是「快樂」的第二個意思了。不過,「快樂」的這兩個意思也許是相關的,這裏有兩個重要的問題:一、是否要經常有快樂的情緒或大多數時間處於快樂的心理狀態,才可以有快樂的人生?二、經常有快樂的情緒或大多數時間處於快樂的心理狀態,是否一定有快樂的人生?

假如說某人時時刻刻都不開心、卻有快樂的人生,那是很難理解的;另一方面,快樂的人生不見得可以保證經常開心,甚至不保證開心的時間比不開心的時間多。古希臘人說的 "eudaimonia",指活得豐盛(flourishing),這是他們對「快樂人生」的理解;一個人如果活得豐盛,自然會有一些開心的時刻,可是,活得豐盛與否,取決於一生的作為,而不在於情緒或感覺——令生命豐盛的作為不一定經常令人開心,而時時刻刻開心的人不一定有令生命豐盛的作為。因此,根據這個對「快樂人生」的理解,上述那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中國傳統思想裏對「快樂人生」的看法雖然跟古希臘人的有相異之處,但同樣是不以情緒或感覺為準。中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知足常樂」,表達的是人生態度,它的意思不是只要滿足於現狀,便會時時刻刻處於開心的狀態。「知足常樂」的「樂」,更合理的理解是一種反省後的肯定,提醒自己不要有過多、甚至是虛妄的欲求;這樣的樂,與人生中的一些情緒上的不快是可以並存的。

比「知足常樂」更高一層次的,是「安貧樂道」——「安貧」已包含了「知足常樂」的意思,而「樂道」是因為自己的生命符合道德要求而有反省式的肯定,這更難做到。「安貧樂道」的快樂人生,需要很高的道德修養,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一般人如能做到「知足常樂」,已經很不錯了。「安貧樂道」的最佳例子莫如孔子,他說自己「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而仍能「樂在其中」(《論語•述而》),這裏的「樂」,也顯然不是情緒或感覺,而是孔子對自己生命的道德肯定,是一種反省式的認可,因此,他緊接著說的是「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另一個好例子是孔子的學生顏回,孔子稱讚他「賢哉回也」,因為顏回的生活雖然極其清苦,卻完全無礙他自得其樂:「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其他人的道德修養遠不及顏回,所以「不堪其憂」,顏回自己則完全沒有這樣的憂;他的樂,和孔子的一樣,不必是開心,而是有道德內容的反省式認可,也得到別人的肯定。這樣的樂,當然也可以與人生中的一些情緒上的不快並存。

原載於國泰航空機上刊物 Discovery,2017年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