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最強的問題和最強的答案

最強的問題和最強的答案

我校幾年前改革重組通識課程,「哲學導論」被摒出通識的選修課,哲學系只得由原本每學期開六七班「哲學導論」,減為兩班,我也由那時開始再沒有教這一課了。其實我是不願的,因為我很喜歡教「哲學導論」;不過,由於系內教學人手分配的限制,我只得割愛。

我喜歡教「哲學導論」,除了因為課程內容的編排特別自由(任何主要的哲學問題和哲學家都可以包括在內,只要保持導論的程度便成),還因為可以向完全不認識哲學的學生介紹這一學科引人入勝之處。我的往績不錯,幾乎每次都有學生因為修了我的「哲學導論」而決定主修哲學(也許有讀者會認為我是害了那些學生,我只能這樣回應:在美國,主修哲學不等於就業前景黯淡;有興趣的不妨一讀這篇短文,發表於財經雜誌 Forbes,時為2008年,美國經濟正陷於低潮:"SellingYour Philosophy Degree" )。

對我來說,教學的滿足感主要來自學生讓我知道他們因我的教導而眼界開了、有新的了解、或是修正了從前過份簡單的看法。教「哲學導論」比較容易給我這種滿足感,因為教的內容不太深,學生聽懂的不少,但同時是他們聞所未聞的,令他們有較強烈的被 enlightened 的感覺(有些人愛說的「受教了」,要表達的也許就是這種感覺)。

教「哲學導論」時,我愛找機會問學生兩個問題,問答過程和我提供的答案和解釋,往往令一些學生流露出這種被 enlightened 的感覺。那不是甚麼深奧的哲學問題,而且也不能完全當真,目的只是刺激學生思考和反省。那兩個問題是:「甚麼是最強的問題?」("What is the most powerful question?")和「甚麼是最強的答案?」("What is the most powerful answer?");我先問第一個問題,討論一會和解釋「正確」答案後,才問第二個問題。

通常會有一兩位學生提出有趣或機靈的答案,例如說最強的問題就是「甚麼是最強的問題?」,我必然會追問「為甚麼?」("Why?");無論提出答案的學生怎樣回答,我也會繼續問「為甚麼?」。如此這般追問幾次「為甚麼?」之後,我便會提供「正確」答案:最強的問題就是「為甚麼?」。

學生聽到這個答案後,幾乎每次都會有人立刻問「為甚麼?」;我會先稱讚那位學生懂得活學活用,然後這樣解釋說:『「為甚麼?」是最強的問題,因為無論對方怎樣回答,你也可以繼續用這個問題問下去,直到對方不懂得回答為止。』

然後,我會立刻臉帶笑容補充:『對於這個答案,你當然可以繼續問「為甚麼?」,不過,如果你這樣做,等於是用行動來說明我的答案是對的;因此,你現在可以閉嘴了(you can shut up now)。』其他學生的反應通常是哄堂大笑,而問「為甚麼?」的那位學生也就「識做」,笑而閉嘴了。

第二個問題的「正確」答案是「看情況」("It depends")。我的解釋是:『這是最強的答案,因為除非對方問你的是簡單的事實問題,否則,世界這麼複雜,回答「看情況」總是對的;甚至你對問題的答案完全沒有頭緒,答「看情況」仍然是對的!』。

其實,這個「最強的問題」和「最強的答案」的說法,有一個難題:對於「甚麼是最強的問題?」,如果答「看情況」,還可以追問「為甚麼?」嗎?如果可以,「看情況」這個答案看來便不那麼強了;如果不可以,「為甚麼?」這個問題便不是「無論對方怎樣回答,你也可以繼續用這個問題問下去」了。

這個難題,從來沒有學生提出過,都是我點出後,他們才恍然大悟,然後再一次流露出被 enlightened 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