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有貢獻?沒貢獻?什麼是「貢獻」

七月五日,政策研究青年峰會在港大舉行「從單程證制度看香港移民政策」論壇。出席講者社協幹事施麗珊,於面對公眾人士對猛烈的質疑來港家庭團聚的新移民對香港有何貢獻時,一時按耐不住,叫港人在指責新移民時,應反思自己對社會有何貢獻。我開始思考,我們對社會有什麼貢獻呢?而什麼是對社會的貢獻呢?

有人認為,自己有交稅就等於有貢獻,其實交稅本身並不是很大的貢獻。你能交稅,是因為你從社會奪取較多資源,你要透過稅收,回饋給社會,協助重新分配資源,拉近貧富差距,才是公道,不是嗎?而你現在享用的,是透過你交稅買回來的。低價的醫療服務,相對安穩的治安,,看似理所當然的事物,你交稅得來的。試想像你不交稅,別人也不繳交稅款(假設沒賣地這回事),沒任何正式的資源重新分配下,失去了基本的社會保障,貧富懸殊將遠比現在嚴重,社會亦將會十分動盪,因為窮人將會用自己的方法重新分配財富,以尋求生存機會。到你不幸地一無所有(例如被洗劫後),你也很難跌倒再爬起來,因為社會上已沒安全網保護你了,恐怕你一跌倒,未爬起來便要上路。所以,少年你不要太年輕,你繳交稅款,除了購買你享用的社會服務,難聽點,只是從社會奪取較多資源的人為自己交「維穩費」及「保護費」。

然後,沒能力交稅的基層貢獻是否沒貢獻?答案是:否。我記得,曾經,於立法會討論應否廢除功能組別時,某位「特殊地聰敏」的功能組別議員指功能組別應存在,因為功能組別議員針對社會有貢獻。而我接觸過的有錢人當中,不少口中也出現過我們有錢人對社會有特別大的貢獻之類的說話,暗示收入與等於多貢獻。其實,我一直認為,貢獻多寡不能從收入反映。收入及薪金只不過反映你的崗位在市場上有多大需求,你收入比較多,只是因為你在市場上成功奪取更的資源,不代表你貢獻大。論對社會的貢獻,基層可能足以與中產和資本家媲美。資本家和中產透過市場活動給予基層就業機會,但無基層和不同崗位的下屬,他能安享地位與財富嗎?沒有基層當最前線但不受歡迎的工作,社會如何運作?沒有基層當清道夫,大瘟疫可能早已帶走你的性命,你能在衛生的環境享受健康的生活嗎?沒交稅能力的基層的貢獻可不少。社會運動推動社會制度的進步、音樂人為社會注入藝術氣息,大家只是在這社會不同位置上各司其職,你憑什麼狗眼看人低?

至於來港家庭團聚的新移民是否沒貢獻?我自己就親眼看見不少新移民正在從事不少本地人不願做的低收入工作。當然,有新移民正在領取綜緩,但領取綜緩的是多數人還是少數人 ? 如果以部份新移民領取綜緩來否定新移民的存在,恐怕有點不公道(如果你說的是中共殖民陰謀論,則是另一個話題)。加上,現時領取綜緩的人,是否一生也不會再投入勞工市場?就算不能投入勞工市場,也不等於對社會沒有貢獻。

其實,我們對社會都有不同的貢獻,為何一定要這樣分高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