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詩與小說:從狂舞派到哪一天我們會飛

詩與小說:從狂舞派到哪一天我們會飛

「詩與小說:從狂舞派到哪一天我們會飛」

兩年之前,一個人進戲院看黃修平的狂舞派,懷着好奇的心入場,流着滿足的眼淚離場。當時感覺驚為天人,竟然能夠有人把電影拍得像詩,簡直就是魔術!

尤其看着那隊街舞組合的主角,即使缺了一隻腳仍然能夠盡情地為舞蹈獻出生命,那種青春的激情,那種對夢想淋漓盡致的追求,竟然能如此透過電影的畫面直射腦海,叫我的心也躍動起來,焉能不叫人感動?當時在戲院之內,我簡直覺得能夠呼吸到來自烏托邦的空氣。

事隔兩年,當我心目中這位夢想與詩的代言人再有代表作,小粉絲自然心懷滿滿的期待入場朝聖。可惜這次卻是懷着鬱悶的心離場。哪一天我們會飛,劇本其實寫得算有深度,表面上以懷緬青春時代的愛情為主題,實質上說的卻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拉扯與尋覓。

不言而喻,蘇博文代表的是對理想的呼喚,彭盛華則是世俗現實的拉力。余鳳芝最後留在世俗生活,營營役役卻也不大快樂,因緣際會憶起昔日那已死的夢,不由得無比追懷,對那差一點我們便會飛的遺憾唏噓不已。

說真的劇本寫得不算差,只是如果把兩套電影視為追求理想的兩部曲,我不得不感嘆由狂舞派的詩的躍動,故事主人翁如今卻選擇了留在俗世渾渾噩噩的過日子。偶然才在回憶中追懷那已死的夢。最後也只能勉勉強強作個狀拋一場紙飛機。

這套電影對故事人物內心的分析不是不細膩,也不是沒有深度,它的缺點不過是個於厚重,過於軟弱,也過分消沉。把人生的困境與疑惑分析得如此仔細,結果就是把大家都壓垮了,只能夠溫溫吞吞地為那已死的夢流兩滴眼淚,卻再沒有力氣展開追求。

不過我卻要說,黃修平是個聰明的製作人。雨傘之後,在這樣的一個消沉時代,能夠不惜一切追求夢想的人只會是極少數,電影要能賣座,要能取得大眾共鳴,必定只能訴說一個向現實低頭的平凡故事。

電影人的屈服,夢想的折翼,就是我們時代的寫照麼?是代表了由傘運之前那種絕地反擊的激情,到傘運之後的消沉虛無麼?果如是,我們又焉能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