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誰殺死了茶餐廳

誰殺死了茶餐廳

今日香港,茶餐廳已死得七七八八,兇手與其說是什麼地產霸權,不如說是我們自己──一群「品味」提升了的香港人。

多虧一群矯情文化人的無病呻吟,茶餐廳被套上了「人情味」的恍子,成為與地產霸權這大魔頭抗衡的象徵。如果你問一個正在賭馬的茶餐廳伙計,茶餐廳是不是很有人情味?他大概會答:「挑!咪撚戇鳩啦,阻撚住我發達。」

茶餐廳的真實是什麼?不妨看看填詞人林夕在〈茶餐廳的人情味〉一文中怎麼說:

從來沒有在茶餐廳感受過什麼人情味…所謂人情味,以我經驗所得,就是服務員人性得很,興到時與同事談笑風生,心情不爽便木無表情,落單時連語氣都懶得附送…為什麼還要繼續幫襯?只是貪平,食物水平還真的不錯,只吃十分鐘就走了,也不圖氣氛與服務。 《蘋果日報》2012年5月4日

夕爺素來熱衷民主,多次為我城仗義執言,犯不著刻意貶低本土文化。他說的每句都是事實,還願了茶餐廳的原本面貌。

茶餐廳本來是一種很老香港的事物:它的裝潢和服務不怎麼好,卻大致價廉物美,食物種類不成比例地豐富,你付出相宜的價錢,剛好填胞肚子,便踏出店子,繼續拼命工作。關心食客、會與客人閒聊的茶記老闆和伙計,是可遇不可求,不能說是茶餐廳的常態;只是我們太害怕失去老事物,傾向把一切都美化起來,加入人情味的主觀想像。

當茶餐廳從現實變成一種情懷,自然就出現一堆消費茶餐廳之名的食店。藝人開的龍鳳冰室、華星冰室、喜喜冰室等,都是披著茶餐廳外衣的高級餐廳。上環曾有一間走極高檔路線的「港土茶記」,餐蛋麵標榜用「自製有機午餐肉」及「音樂雞蛋」(即雞聽著音樂生的雞蛋),一碗索價近七十元。你真的在光顧茶記麼?

別誤會,我不是說這些餐廳不好吃,它們的菜式可能別出心裁,味道遠勝M記和Cafe de Carol。只是,當愈多人在這些餐廳「消費」舊式茶記的感覺,其實就進一步把殘存的真正舊式茶餐廳葬送。

港人生活模式的轉變,正是殺死舊式茶記的元凶。當我們自覺生活質素提升,對飲食漸漸變得有要求,外出食飯時會考慮餐廳裝潢、食物是否「正宗」、是否日本菜法國菜等,也不會局限於在自己居住的社區吃飯。在此之上,還有「新鮮感」三個字──我們到各區尋覓各特色餐廳的指舉,使紮根社區、食物四平八穩但欠缺特色的茶記更缺生存空間。

今日香港,貨真價實的茶餐廳餘下不多,澳洲牛奶公司是當中較著名的一間。澳牛似憑一客炒蛋客似雲來,但店家沒花錢把店裝潢成高級餐廳,也沒把菜式升格成「黑松露牛奶炒蛋」。我的炒蛋就是這樣子,你愛食就食,不食就過主,不要阻L住個位。這種貨真價實,明買明賣的骨氣,才是茶餐廳的真實形象。但願香港在將來的黑暗日子,都能保持這一種骨氣。

原文刊在此
刺青雜誌 Facebook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