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看今期 e+e,給胡恩威一點回應

看第十三期 e+e,姑不談封面的不對題 (封面是達明一派,內文卻沒有相關訪問或報道) ,看總輯筆記胡恩威文章不能不說有些失望。

胡以香港文化對內地日益重要影響為引子,帶出對中港文化發展未來的憂慮。雖然基本上,對胡的擔憂是認同的,但是對胡的論証卻不能不有所保留,尤其是胡以國內學者推崇金庸為例子,以証明國內知識界水平之不足。

打從王朔將金庸歸為四大俗之一,不少文人亦附和金庸小說的普及和流行是跟其庸俗有關,而胡恩威亦以金庸小說的韋小寶及岳不群作為小說犬儒庸俗象征。並以 Lord of Rings 涉及哲學課題而貶抑金庸小說為 junk food。只是,姑不論以六七十年代香港報章小說跟英國九十年代小說對比是否恰當,就返回更根本問題,金庸小說是 junk food嗎?

也許確如胡所言,金庸小說並沒有很有意識地將西方哲學課題溶入小說中,只是若將其歸類為 junk food 便似太武斷了。舉一些簡單例子,比如張無忌學太極劍,劍過三巡便甚麼也忘了,不正是道家所說的 “為道日損” 嗎 (這怎會不是哲學課題) ? 蕭鋒的身份危機,帶出的不正是 “我是誰?”的身份問題嗎?而在文中貶低的韋小寶,左右逢緣之餘又同時在左右背叛,對師傅反清復明的理想亦質疑而不諱,體現的不正是昆德拉筆下的 “媚俗” 課題嗎?韋小寶那媚俗與背叛的復合,不是較昆德拉的人物更立體豐富嗎?

這文讓我聯想的,是早兩期《讀書》一篇提及九條會的文章,主線是說日本的文化人組成九條會,對右冀抬頭表關注,並以憲法中有關和平的部份作為抗拒軍國主義的思想武器。但是本人對該文一大欣賞處,是國內知識份子的坦白,指日本友人能帶動日本輿論從而影響國策,中國知識份子只有羡慕份兒,明白他們本身的無力,在政治上、文化上及民情上的無力,而正是這份對無力的正視,讓我感到中國知識界有希望。正是他們明白與知道其無力,卻仍希望在無力的現況下盡一分力,這正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而精神背後不是虛妄,而是踏實與謙卑。

相反胡恩威給人的感覺,卻較重文化精英的味道,沒有內地學者的踏實穩重。我想,作為個人意見發表倒沒有問題,但作為總輯筆記,便似乎不太恰當了,因這代表了雜誌的品味。而寫這篇回應的一大原因,大概因為這是 e+e 吧!雖則梁文道無已暇兼顧,但對道長創辦的刊物總有份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