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中文大學當以示威學生為榮

中文大學當以示威學生為榮

圖:李美珊

香港中文大學舉行畢業禮,有多名社工系學生高舉反「釋法」標語,後又撕毀梁振英頭像。校長沈祖堯其後接受訪問,認為畢業禮是「莊嚴的典禮」,批評學生的示威行動是「不適當」,並「表示遺憾」。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學做人,學仁義,學對社會有承擔。不論是華人傳統的士人、文人,抑或西方世界的知識分子,都以針砭時弊、推動社會進步為己任。所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也是沈校長上任以來常掛在口邊的「人文精神」。社會上很多賢達也像沈校長一樣,時常叫年輕人要關心社會,但當學生以抗議行動表達對自己家園之關愛時,他們卻會責怪,說這樣不尊重、不禮貌。無他,在他們眼中,「關心社會」只可以限於現存的體制當中,不得越雷池半步。你可以去做義工,可以做善事,但稍有反抗,就不行。

行善固然是仁愛的直接表現,然而不少抗議示威,其實也是出於執著。以是次人大「釋法」為例。「釋法」當日,有學生感到不安、忐忑、無力。甚至有疑似政政系的學生在網上扣問教授:究竟當下可以做甚麼。為何會忐忑呢?為何會「灰」呢?正因為我們執著。假若我不關心香港前景,做人也無甚麼原則,則「釋法」與否,與我無關。但我們關心。我們相信「釋法」會進一步打擊香港的司法體系,而司法體系崩壞,將令社會正義和公道難再伸張。我們不知道可以如何抵抗,似乎節節敗退,因而感到無力。但無論如何,因「釋法」而感到憤怒,就是「仁心」在發揮作用:見公道未能行於天地間而覺不忍。唐君毅先生和牟宗三先生等所說的「溫潤而惻怛或悲憫之情」,不單見於愛德善工,也見於因執著而起的抗議行動。你會說:如此抗議,有何用?如果有用與否在於能否推翻「釋法」,那肯定是無用的。但抗議卻能向其他執著的香港人宣告:我們未死心。這何嘗不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畢業禮是告別過去,走向未來。畢業生選擇在典禮上抗議,正正是彰顯大學四年教育所應授予的人文精神,繼而以行動承諾在日後人生中繼續堅持。大學與社會,在這刻再度聯繫起來。這比起一紙證書,更為莊嚴。中文大學應該以這班學生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