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我們還可做什麼——抗爭的四個關鍵詞

我們還可做什麼——抗爭的四個關鍵詞

文:區立行

自9月22日大專罷課以來,爭取普選的全民運動已踏入第六星期。在這二十多日,出現了前所未見的種種抗爭方式——大專罷課一星期、中學生罷課、萬人反包圍警察、縮骨遮陣抵擋胡椒噴霧、裝置藝術級的鐵馬街壘、大大小小的公民講堂、生日歌歡送搞事者、五百營帳留守金鐘等,難以盡錄。這些景象不但反映抗爭者的堅持和勇氣,更處處展現抗暴的民間智慧。然而四星期了,除了繼續堅守陣地,我們還可做什麼?以下我將透過四個關鍵詞,與大家討論抗爭的可能。

【一、非暴力】

「和平理性非暴力」是戴耀廷提出佔中時的核心原則。直到現在,仍有不少聲音要求抗爭者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然而10月3日黑社會襲擊旺角及銅鑼灣佔領區,以及10月14日過後警察暴力變本加厲之後,已經說明非暴力演練強調的「不抵抗政策」本身有其限制。不但無法服眾,現實上亦無法保證抗爭者的人身安全及保護運動不被暴力摧毀。對於日漸升級的警察暴力,旺角群眾開始以安全帽和自製護手保護自己。在這個時候,我們有必要問自己,「非暴力」究竟所為何事:

1. 我們應該採取什麼程度的自衛?
2. 非暴力是退無可退的原則,還是僅僅是眾多抗爭手法之一?
3. 採取非暴力抗爭的理據是什麼?
4. 追根究底,什麼是暴力,而什麼不是暴力?

【二、死守】

現時金鐘、旺角、銅鑼灣的佔領區雖然持續發生衝突,但大體上已經穩定下來。每次路障被拆,群眾會迅速重新建造;每次面臨清場,原本不在佔領區的群眾又會回來增援。但死守同樣有各種問題。一方面需要抗爭者付出時間精力不少,另一方面亦會處於被動,持續不斷受警察、黑社會、藍絲帶騷擾,以及媒體抹黑,四面受攻。在死守之外,有沒有其他戰術的可能?

1. 若不固守陣地,是否只有散水?
2. 除了十多人「流動」佔領外,有沒有更大動員的游擊戰術?
3. 如何既保持大量群眾參與,又能令行動更靈活?

【三、無組織】

在是次運動當中,為數不少的抗爭者均強調群眾自發,「沒有大會」。一方面9月28日群眾反包圍警察,築起路障,設置物資站及救護站都沒有經過中央指揮固然是事實,但留守到第三星期,單純透過自發維繫運動是否唯一做法?事實上,沒有大台固然能夠避免中央集權;但沒有有效的協調,又怎能與嚴密運作的國家機器,尤其是警察系統作長期鬥爭?針對組織與無組織,要思考以下問題:

1. 你信任身邊素未謀面的抗爭者嗎?
2. 你與其他抗爭者有什麼連繫?
3. 不喜歡現有的組織,何不結識理念相近的抗爭者,一同構思在運動中可以為自己做什麼事?
4. 在這次運動之後,不同的參加者如何繼續維繫,成為長期的政治力量?

【四、不合作】

自戴耀廷提出佔中以來,很多人把「不合作運動」掛在口邊,例如多交十蚊稅或分12張支票交差餉等。但這些所謂的不合作運動,與其說是運動,倒不如說是兒戲。要發動一個具體,可執行,有說服力的不合作運動是極為困難的。首先,由於不合作運動要求參與者改變長久以來的一些生活習慣,並持之以恆進行一段長時間,亦無旁人監察或鼓勵,其難度甚至較長期留守更高。更重要的是,不合作運動要針對的,必須要能夠突顯社會矛盾,否則市民不會被說服參與。有了上述要求,設計一個不合作運動至少需要知道:

1. 在那個政府運作的環節上最能突顯政府與民為敵?
2. 如何在那個環節不合作?
3. 如何說服一個市民去參與?
4. 如何評估運動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