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新界東北財委會決戰系列一:東北計劃為何錯到極?

圖:青年重奪未來

新界東北財委會決戰系列二:官商鄉勾結 利益鐵三角〉— 余偉彬

要求撤回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前期勘探工程撥款究竟所為何事?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這個計劃由一開始就係錯!並且一直錯落去!

一、計劃的規模

這個始於1998年提出來,於2003年名義上因人口增長放緩、實際是樓市泡沫爆破而沒有再提,但又於2007年翻生的項目,名叫新界東北發展項目,包括古洞北、粉嶺北、坪輋/打鼓嶺三區,涉及總面積達787公頃。

在2013年年中,政府因民意反對該項目而作出了修改,以「善用珍貴土地資源」為理由,將坪輋/打鼓嶺剔出項目中,令項目剩下古洞北和粉嶺北兩區,合共614公頃面積(約32個維多利亞公園大)。不過,這不是說政府因此便擱置發展坪輋/打鼓嶺,她是延遲發展而已。

二、程序不公義

現在政府將項目呈上立法會財委會工務小組委員會會議,申請工程前期勘探的工程撥款。這是有違程序公義的,因為將一個由787公頃修改到614公頃的項目,居然不需要再次作公眾諮詢,然後以同一名目繼續去馬,這是明明欺騙市民的做法。這就如有人向你推銷一個樓盤,說好了有787呎實用面積,到你臨簽約前,跟你說單位中有一間200百呎的房間暫時不租不賣,你會否繼續跟這位業主簽約?現在政府便是用這個方法向你推銷新界東北,他看穿港人心急想要上樓,便硬來要你簽約;並狀甚兇猛地說你若不簽,便沒有屋住了。這個政府的語言偽術並非到達登峰造極,而係愈來愈爛,面子也不顧地亂來。政府就是在恐嚇市民,特別是等著上樓及輪候公屋的市民。787呎變了614呎,你連重新思考傢具怎樣安放,能否放得下,要不要退租或退售都不能。這種要脅你的做法,明明就是暴力所為。

作為香港市民,除了硬食之外,其實還可應反抗,捍衛應有之道理。在反抗之先,我們要認清任何罵和平行動的人暴力的,她/他的用意其實很簡單,就是要褫奪你選擇的自由。換言之,我們在787公頃變614公頃的新發展項目上,可以做的是要求政府必須先將計劃撤回,若要開展以一個不同面積規模的計劃,應要重新作公眾諮詢,讓公眾可以發表意見,並重新作環境評估及財政估算等。因787公頃項目和614公頃項目已不再是同一件事,也不可能是同一件事。

三、利益更直接地輸送

說到程序不公義還未及文章開首時說這項計劃一開始便是錯的結論。政府之所以程序不公,急就章使計劃快上馬的原因,有人說是官商勾結、利益輸送,這其實不無道理。在整個計劃之初,政府其實是想以公私營合作的模式發展新界東北,作為香港繼將軍澳和屯門之後又一大型新市鎮。就是因為被指公私營合作可能會造成利益輸送,政府便改變策略,以「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來推行計劃,即「政府把已規劃作公共工程項目、公營房屋及私人發展的私人土地收回,並進行清拆及土地平整,提供基礎建設,再撥出土地作各種用途,包括私人發展的土地。」

其實稍微對換湯不換藥的修辭技巧敏感的話,你大概都已留意到,即使由公私合營或是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其實差別不大,利益仍然可以輸送,且更方便地輸送,因為一切還是掌握在可以以土地供應來輸送利益的政府手上。那些早已在九十年代於新界囤地的大地產發展商,照樣會豬籠入水。他們在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下獲得了雙重的利益:首先是政府向她們贖回土地,其次是將土地重撥給她們發展以賺取豐厚利潤。只要一日政府還是放任無王管地主導土地供應及城規程序,整個土地房屋問題都只會是一個黑箱作業。至今,香港其實仍是承襲殖民地時代的土地政策大原則。殖民者透過土地來獲利,又可以透過土地改劃審批來作出管制,其中可說是全無監察和制衡可言。

此外,從政府文件顯示,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差不多只有大地產發展商才能擁有4,000平方米以上的土地單位,符合在發展區內換地發展的本錢。這個4,000平方米可以換地發展的道理在哪?不就是政府訂的嗎?有甚麼參考?似是而非的官話後其實沒有!所以,原居於新發展項目區內的居民,若新界東北計劃獲通過,都無可避免地要面對離開家園的結果。

明顯不過地,發展新界東北最大的獲益者,就是政府這大地主和一眾財雄勢大的大地產發展商。如此利益分贜,是透過毀滅小市民家園而達成的。市民不站出來要求撤回計劃根本就是啞忍那在光天化日下發生的搶劫。廣大市民要知道,整個新發展項目要花費公帑達1,200億,即7百萬香港市民,每人要被政府及大地產發展商從荷包中白白搶去17,000元之多。這是其中一開始便是錯的眾罪之一。

四、不破壞東北不等於沒有房屋供應

項目之所以是一開始便錯,也因政府抱殘守缺的思維所致。當整個香港都罵將軍澳和屯門新市鎮發展模式差,天水圍發展模式簡直是失敗的時候,政府還以「傳統新市鎮模式」發展這片土地確是荒謬之極?政府常常掛在口邊,說這項目已計劃上十多年之久,不能再拖。可笑的正在於此,為何錯了的、過期又試過不行的發展模式,明知是錯,卻仍然要推?正常的邏輯不應是,就是因為試了又試,愈試愈錯,我們就更應該把它叫停嗎?止蝕不是王道嗎?小朋友重複犯錯,你會教導他們不要再犯。難道我們正在反智地認為原則和實證上都錯的事,會有一天自動變好的嗎?難道我們認為官商勾結是不好,但只要我們容忍它,它便會變好的嗎?難道我們大部份市民已缺失了分辨是非對錯、好與不好的能力嗎?我想不是,只是我們都被恐嚇著,誤以為政府不發展新界東北便沒有土地供應以紓解房屋需要。

但事實恰恰相反,按官方數據,政府已經為未來五年的土地供應有所安排。即是,未來五年即使不發展新界東北,我們也有足夠的土地供應來應付訂立的建屋目標。何況,新界東北發展項目若展開,最快也要到2023年才首階段入伙。

政府所謂不發展新界東北便沒有房屋供應的說法,根本就是車大炮。若說新界東北發展為了解決房屋需要,根本不是必然的相關的,若此事當真,這也是政府一手製造出來的結果,為了自肥和向既得利益者輸送好處。為何這樣說?我們要知道,整個新界東北項目最終可供應的單位數目為60,700個,這60,700個單位中,公營房屋佔六成,私營房至佔四成,但合共佔地只有90餘公頃,即整個發展區只有六分一面積而已。其實政府在市區現有閒置的土地多達4,000公頃(政府手上已劃為房屋的空置土地約有2,000公頃,短租土地又有2,000公頃)。所以政府要解決未來五年住屋需要時,根本就不需要開發新界東北、郊野公園以及填海,也能立即處理好。由此可見,政府說因要解決市民居住需要而要透過破壞農地、毀人家園來發展之說,從一開始便站不住腳。

我們作為市民,若是等上車等上樓的無殼一族,便更應該立即喝停新界東北及其餘瘋狂地向著郊野、海洋埋手的邪惡發展項目。再說一次,發展新界東北,最少要十年才入伙。政府現在不肯做的,是不去全面重新發展那些已被污染的農地,即棕土(新界共有803公頃棕土)。這些叫棕土的地方,現在就是用來做貨櫃場、劏車場等的土地。只要發展這些土地,政府便可保存香港僅餘的農業,也可以免於做出趕絕古洞北石仔嶺老人村內上千長者、在兩區內居家安老的長者及許多住上幾代的家園。

五、複製傳統新市鎮舊規劃 一錯再錯

發展新界東北一開始便是錯,其錯也錯在對城市發展的想像。所謂傳統新市鎮模式的發展,在今天工業式微的香港,希冀要搞創新產業,從過去數碼港、科學園的經驗來看,是椽木求魚,註定失敗的。這不是我們不需要搞新產業,而是我們未從過去失敗中吸取應有教訓,卻仍然強推空洞無物的創新產業,這怎樣也說不過去。撇除如此這般大面積發展中的可能潛在利益輸送不談,規劃一個614公頃的地方,然後像玩砌積木般將這裏劃作這樣,那裏劃作那樣,接著人便住進去及在那裏工作。看真一點,這不就是大規模單一意志決定事情的做法嗎?如何確保在那裏的就業機會與居住在其中的人的技能吻合呢?如何保證創新的工業真的能發展起來呢?數碼港和西九的經驗難道不能說明政府常常假大空和沒有具體計劃便胡作妄為嗎?如何靠一個塱原推動農業復耕呢?這一切一切,政府都是只得一個口號及完全缺乏任何付諸實踐的行動配合。

香港的經濟發展以政策先行,在過去已扼殺了不少人的自主自發生活可能。我們的教育如是,在在以規範學生的發揮多於啟導他們的能力。我們的就業如是,畢業生可以選擇的行業愈來愈少。教育狹窄規劃化、產業狹窄規劃化、就連城市發展都要抗拒走向世界認可的可持續發展自然增長方向。這種目中無人亦無未來長遠永續發展遠景的思維,無疑是可以透過「清拆—建造」的不斷重複而令到G D P增長,但只要看看你的賬戶,計計你的生活開支,你便會知道G D P的增長與大眾市民的關係愈來愈疏。

發展東北的結果必然是肥上瘦下,最終只得少數富有的人獲益。但我們整個社會卻要賠上無法挽回的後果。位於原有村落的社區沒有了,位於古洞北和粉嶺北的農業沒有了,僅餘在古洞一帶的工業再無立足之地了,那些世世代代永續的生活模式被消滅了。好端端的有機生活,被強力地迫遷或重置,這好像你辛苦經營一件事,一下子被連根拔起一樣;又像你在一個崗位上打拼了多時,突然將你解僱。

我們從新界東北看到的,其實便是活生生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模式,一種強調小社區互助的社群生活,靈活且有彈性。反觀,新市鎮的發展模式才是不折不扣的不可持續,且令人生活變得沒有自由,甚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疏離的原兇。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叫我們原有的我們裝作看不見,以為毀壞了一些微不足道的東西,之後可以透過大型的動作而財色兼收。殊不知,到頭來原有綠色農業的生活、街道的生活、自足互助的社區經濟都不會在新發展區內找到,那裏剩下的只有長官意志的規劃,然後將人安放其中的霸道專橫。

新發展區不斷強調環保、經濟活力與可持續性。太諷剌吧了!這樣的環保、經濟活力與可持續性原來係要先將現存充沛的環保、經濟活力與可持續性拆毀,繼而去由不主張和不懂得甚麼是環保、經濟活力與可持續性的規劃者來教育我們狹隘且門面得很的環保、經濟活力與可持續性。其實說一開始便是錯確實一點偏差也沒有,因為真箇追求可持續、環保的社區建設,從來都不是也不可能透過逼遷、清拆、建設石屎高樓來成就的。

六、不一樣的發展

既然新界東北發展是徹底的錯,那我們是否應好好坐下,討論我們整體香港社會要有怎樣的發展模式呢?整個前期撥款工程若在立法會通過,其實也差不多表示我們接著便要投入1,200億繼續以超錯的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來發展新界東北。

立即撤回新界東北計劃百利而無一害,這可以買回人性、良知和時間,讓我們整體社會去思考怎樣才可有永續的發展。這做法使我們對得住在區內居住的長者,也可以保存香港的鄉郊給後代。不重視人的生命及其生活自由的政府,只會令人墮落於野蠻之中。若政府真要發展新界東北來解決住屋問題,我建議政府先把新界的棕土土地收復(共803公頃),這樣會比收購新界東北更有效益,也能更快地興建比只有60公頃多出十倍以上的公營房屋,以應付輪候冊的需要(新界東北90餘公頃計劃新建的單位中有六成為公營房屋)。

其次,若要發展新界東北作為具環保、有經濟活力及可持續的大型社區,政府其實可以考慮從地產發展商手上以市價收回農地,然後制訂農業政策及成立鼓勵協助個體小農復耕的支援基金,重新培育本地農業。要知道今天所謂荒廢的農地,只是發展商囤積閒置的結果。若由政府帶頭推動本土農業,將整個新界東北方案化整為零進行,才能從必錯的想像中突破出來。以農業安全食物為中心,其實可以可持續、環保地生產出一個個小型的經濟圈。政府既然在發展項目中,先將現在仍然有產出的農地收回然後重劃塱原一帶找人復耕,何不就讓現在的農夫繼續在原址耕作,並發展新界東北成為本港穩定安全糧食自給基地?農業的好,不單只可以解決日益嚴峻的城市食品安全及食物供應穩定的考驗,還可以解決家居廚餘的問題。透過在地填肥,基本上可以消化大於該農地可產出的菜蔬總量許多倍的廚餘。這也可以以在地的方法,減低堆填區的負苛,以及增建焚化爐的急切性。再者,社區因有農業而有社區經濟發生,因為農夫與消費者之間更能建立一個區內的直接銷售網絡。

其實政府要想像的,不應再是大規模的新市鎮,而是在地的現存有機農業發展及其所引發出來的有機及可持續發展模式思維。唯有小規劃及自由自主的經濟模式,才是有人性互動,及可以利民紓困。香港社會,今天完全需要在金融及房地產以外建立一個可持續的小農經濟發展模式。

註:
1、本文內容為幾位新界東北支援者與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助理教授姚松炎博士集體討論的成果。
2、文中有關棕土的數據可參考本土研究社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