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精選:再論當代社會的愛情觀

By: 李景雄

初拜讀徐承恩的〈揭開情愛感覺的神話──兼論當代社會的愛情觀〉一文(《時代論壇》第九五二期,以下簡稱〈當代愛情觀〉)覺得它有偏頗之處,暫時置之一邊。過了幾天,重讀一遍,發覺作者語重心長,有值得討論的觀點,不過摸不著全文的重點。第三次細讀後,筆者把問題放入「透視」的角度來看(to put into perspective),各事物才顯出大小遠近的比例,於是寫成此文,與作者及有興趣的讀者們切磋一組饒有意義的當代社會現象。

愛情是否真的那麼重要?

  徐承恩從他所謂當代社會愛情觀入手,在當代人眼中浪漫而有情趣的戀愛是幸福婚姻的必備條件。本人亦了解,浪漫式愛情(Romantic Love)源自中世紀歐洲社會乘抒情浪漫詩歌之起,傳流出去富傳奇性的武士與貴婦(或貴族男士與宮廷淑女)的風流逸史。近代中外愛情小說也有類似的浪漫題材(以資本主義取代封建制度的社會)。電影及電視劇(美國、香港、韓國)將品味較通俗的情情愛愛普及化成為時下中產階級的文化消費品。這約莫就是徐先生所稱之當代社會愛情觀的來龍去脈吧!

  徐弟兄預設當代社會充斥著使人陷入異化(Alienation)的境遇,在此境遇之下浪漫式戀愛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否真的能夠滿足當代人的渴求,則是一個值得追問的課題。下面將會繼續探討。

  現在先回答放在〈當代愛情觀〉文中首位的分題:「愛情是否真的那麼重要?」

  若愛情限制於佈滿虛幻成份的浪漫式愛情,那當然不值得我們重視。可是平心而論,真摯的愛情,無論是古代或今代社會,是不可多得、值得珍惜的心靈感受。可不必引述愛情文學巨著(如《浮士德》、《神曲》、《紅樓夢》等)。就以你我常見的男女來說,試想只有性慾發泄而沒有情、沒有愛;婚姻不過是生兒育女、燒飯買米的家常事務,卻少溫情、情趣;夫妻之間動不動勞氣發怒,一家沒有祥和悅樂的氣氛;老夫老妻,除了受責任感牽住之外,沒有甚麼溫情、沒有甚麼慰藉,只好忍受下去日過一日的呆板生活。

  愛情是不是那麼重要呢?答案是明顯的,雖然在這裡沒有正面說明愛情的內容。

浪漫愛情+宗教情操+堅守盟約=幸福婚姻

  話說歐洲中世紀浪漫式愛情的興起,是對封建制度之下刻板婚姻生活的一種反抗(有抒情詩歌助慶)。近代浪漫愛情的流傳,與個人主義的抬頭巧合湊在一起,自由戀愛應運而生。

  不過,浪漫愛情的路途往往設下陷阱,一失足便淪為家庭悲劇。〈當代愛情觀〉文的第二個分題是一個方程式:「浪漫愛情+消費主義=婚姻毒藥」浪漫性情有其放任的一面,加上消費主義那個「渴望→消費→再渴望」的惡性循環,受困其中的人無法滿足。這可說是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古代封建制度的社會何嘗不是如此?)的一個寫照。徐醫生在這裡的診症是正確的。

  一對男女由戀愛而結婚,滿以為找到夢想中的白馬王子(或睡醒了的公主),以後便一生快樂了(live happily ever after)。殊不知情慾及物慾(在消費主義刺激下)激發之後,貪新厭舊,不知如何取捨,不知何時滿足。結果兩者(「七年之癢」之後?)關係愈來愈異化,隱藏起來的怨氣終有一天會爆發。離婚是一條出路,但是不是真的出路,是個大問題。

  話又得說回來,浪漫愛情可不盡是沼澤的野草,卻可能是山谷的鮮艷花卉。浪漫不一定是放蕩不?的意思,也可能含有悠然神往的韻味。古典浪漫詩歌(如十二、三世紀的英國抒情歌曲、十九世紀的德國浪漫派情詩)流露動人心弦的情愛。即使是當代電視劇(如《大長今》、《人間四月天》)也偶爾播放清雅脫俗的愛情觀。

  我們不必都是詩人、作曲家、戲劇作家。浪漫是一種氣質,跟一個人的教育程度(社會地位、家境貧富)無關,加諸於愛情之中,增添美感及熱忱。

  與其說教育程度,不如說宗教涵養。一個有高質素宗教情操的人會欣然感應雅歌結合性、情、靈之愛的浪漫氛圍。「我的佳偶,我的美人,起來,與我同去!……」「愛情,眾水不能息滅,大水也不能淹沒。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財寶要換愛情,就全被藐視。」

  準備在教堂行婚禮的男女在選擇經文時都特別喜歡歌林多前書十三章那篇愛的宣言。我每次必向新郎新娘說,那段經文所宣講的愛與他們現時享受的愛情雖然不一樣,可是那種愛的情操可以加深、加強、有助於延續他們之間的愛。「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多麼優美的愛的情操!這是有宗教素質的愛,其實就含蘊著浪漫的氣質,與浪漫的愛是相連相通的。

  又在跟準新郎新娘採排婚禮練習結婚盟約之時,我總有機會向他們說多一兩句,他們怎可堅守誓約的話呢(無論貧富、苦樂、病痛健康都敬愛、保護對方)?「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這是在結婚禮儀宣召中我常用的一句經文(約翰壹書)。這不必是老套的訓話。一對仍在戀愛中準備結為夫婦的基督男女不難領會,他們先蒙神恩,才有動力去持續夫婦之間的恩愛。換言之,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是堅守婚盟的最佳保證,正如他在迦拿的一個婚宴中將水變酒的奇蹟所顯示。

  這個婚宴上的奇蹟是神話嗎?在一個沒有愛、沒有信的世代可能是。持守結婚盟約是神話嗎?在這個被喻為「後現代」的時代,一切規範、一切信用已經倒塌了,可能是。然而在有信、有愛、有望的基督徒心目中,此之所謂神話是真神的話語,那是可以兌現的,可以落實的!

  徐弟兄擔心,當代人對愛情有錯誤的觀念,因此「說要夫婦在上帝中彼此相愛,在實行上很可能會適得其反。」當然有這個可能,可是在雅歌、哥林多前書、約翰壹書有關愛的訓示光照之下,男女的愛情,甚至浪漫式愛情,不會有錯吧!我相信在上帝恩佑下的結婚盟約是可持守的,並且帶來洋溢的享福。

  我膽敢寫上如下的一個方程式:「浪漫愛情+宗教情操+堅守盟約=享福婚姻」

人際倫理與家庭制度的重建

  〈當代愛情觀〉的作者在總結時慨歎婚姻面臨崩潰之餘,提出一個弔詭式解救方法:「要解決婚姻,必要先放下對婚姻的期望。唯有放下婚姻,回歸社會,婚姻制度才有希望。」大概徐弟兄最避忌的是受個人主義侵蝕的愛情觀及家庭價值觀,而他意想在公民社會網絡中找到支持婚姻制度的充權(Empowerment)。我明白他的意思,不過他所提示的方法猶如在乾草堆中去尋找一根針那麼渺茫。

  浪漫式愛情之可貴是愛侶一對一的火花自發地擦出來,然而那孤單的情焰可燃燒多久呢?家庭制度不成為壓抑個人自由的桎梏而可以鼓勵個性的發展,那當然值得讚賞,可是獨立的個體可一生一世沒有親人的慰藉嗎?

  老實說,在這後現代時期,現代時期的個人主義家庭形式已經支持不住了,前現代的封建式家庭已成歷史陳蹟,而當今一切制度,包括家庭制度,一切規範,包括人際倫理,都一一垮倒了。然而人不可沒有社群,沒有規範,而可過文明的生活。這是對後現代社會的一句平實的評語。

  要是後現代時期真的有這些詬病的話,重建人際倫理,重建家庭制度是當務之急。這豈不是一件巨大的工程嗎?是的,但我們可不必跑到老遠的地方去,我們何不從近在咫尺做起?

  我們知道「家」在中國人是何等重要。「五倫」的三個人倫關係──父子、兄弟、夫婦──與家庭有關;其餘兩個──君臣、朋友──分別是政治、社交的關係。傳統(前現代)的五倫都是由上而下的階層結構;在這現代時期我們將五倫民主化、平等化可以不可以呢?為甚麼不可以?家庭的關係平等化是做得到的,是不是?但我們無需像後現代主義的執著把甚麼制度都推翻了。我同意把現代的個人主義家庭形式調整,回復到擴大家庭(Extended Family)的形式,只是把它平等化、民主化了。這正是當代(Contemporary)社會所需要的──「核心家庭」(Nucleus Family)的成員之外(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一夫一妻),還擴大了範圍,縱的多一兩代、橫的多幾伙房親,把更多親屬也拉進來(但不必同堂居住)。這種擴大家庭不是把親情關係鞏固了嗎。

  至於人際倫理,也可以從中國人所熟悉的「五常」──仁、義、禮、智、信──開始。天啊!又重新掘起這些歷史遺物?容我平心靜氣的問一問稍有中國人的教養而見過世面的青年朋友們:仁、義、禮、智、信真的都是過時的理念嗎?

  當然,基督徒會說,中國人沒有罪的觀念,靠自己是不能得救的。對啊!那麼基督救了你們,他為甚麼不可以救有舊倫理觀念的中國人呢?他們認識了救主之後,不是更可以把仁、義、禮、智、信發揚光大嗎?這「五常」倫理不但適用於家庭(擴大家庭)關係上,並且在政治關係、社會關係上呢!基督徒還可以套入基督教倫理,尤其是仁愛、公義、體恤弱者等等。

  至於公民社會,暫且不必拉到太遠,基督徒在教會的團契生活已經得到團體的支援能量,哪怕是夫婦關係、家庭生活、社區活動!

  謝謝徐承恩弟兄的心思激發本人對當代社會的一連串心靈、文化、社會課題作出一些反思,有不足之處,尚希讀者諸君彌補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