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花園街的童裝部(【一檔小販一個故事】訪問系列之四)

花園街的童裝部(【一檔小販一個故事】訪問系列之四)

文:毛毛;圖:葉寶琳

按:花園街大火之後,讓社會聚焦在排檔的管理上,政府延續取締小販的大方向,新諮詢文件更會進一步減少小販數目。小販這個過百年歷史的行業,我們卻甚少聽到他們的聲音,此系列讓讀者對這群地產霸權的前線捍衛者認識更多。

多年前,我於「麥兜故事」中認識了一位麥太,她是一位刻苦耐勞、疼愛兒子的母親;今天,我在花園街的一個排檔中認識了另一位麥太,言談間,我感受到她與「她」有著相同的特質-她們都是刻苦耐勞及疼愛兒子的母親。

2012年1月26日(年初四),天陰。下午二時正左右,我走在花園街的街頭上。我並沒有感受到一般新年時人山人海的擠擁。兩旁的排檔沒有擺放著琳琅滿目的商品,而中間的通道也不像晚上的旺角行人專用區般車水馬龍。或許,是因為天氣寒冷減低了人們外出消費的意欲;或許,是因為人們於數天前已辦好了年貨;或許,是因為上班族的假期已經完結;或許,是因為各小販檔主都必須限制其檔口的大小以騰出更多的空間作消防通道之用,導致給予人們冷清的感覺。在人流稀少的花園街上,我走到一個售賣兒童服裝的檔口面前,向一位短髮、配戴著方型眼鏡的中年女士打招呼。她,就是我今天的訪問對象-麥太。

麥太,人們稱呼她為May姐,是這個售賣兒童服裝檔口的老闆娘。她穿著一件軍綠色的羽絨大褸及一條黑色的長運動褲,並揹著一個深藍色的斜揹袋。沒有配戴首飾和化妝的她,在在地顯示出一種樸實的小販形象。May姐為人熱情、親切,一副孩子臉的她, 經常掛著笑容。面對我這一個陌生的年青人,她爽快地說:「儘管問吧!不會妨礙我工作的。」這大大減低了我緊張的心情。過往的經驗顯示, 在訪問小販的日常生活及他們對小販政策的意見時,由於訪者與被訪者雙方的關係尚未建立,以及小販不明白我們作為訪問者的來意,訪談初期氣氛都總會較為繃緊。此外,也由於我們多半是在他們工作時進行訪問,彼此的對話自然只得斷斷續續的進行。還有的是,倘若遇上對不同的社會現象,都有自己一套評價的對象時,訪談的內容便很容易跟著對方的思維走遠了。但是,May姐予我的印象卻截然不同。她於訪談初期, 便展現出一種「有朋自遠方來」的感覺,對話中既沒有隔膜,亦沒有避諱。我們除了談及她的生意和花園街大火之外,還觸及她的日常生活-尤其是與兒子的相處。另外,May姐也非常用心聆聽我的提問,並沒有自說自話地,將話題帶到一個不著邊際的地方,又或只顧著生意, 服而忽略我這名沒有幫趁的客人。更不得不提的是,訪談期間,她總是會定睛的看著我,使我有一種被尊重和期待的感覺。以上一切,就是這一位售賣童裝的老闆娘於對話中給我留下的印象。

「希望政府和傳媒能夠為我們排檔小販還一個清白!」

談及2011年11月30日的花園街四級大火,May姐的語氣忽地變得沉重。她說道:「大火燒死了九名住客,其實我們小販也有一點內疚。所以,大家於災後都盡量配合消防署及食環署的要求,將排檔的大小面積縮窄,和將貨物寄存於別處。」對於這場造成9死34傷的大火,May姐認為,小販們確實應該負起部分責任(例如應該預留空間讓消防員進行救援工作,及確保大廈住戶有足夠空間逃生等)。但是,面對政府和社會大眾都將引起大火的成因歸咎於排檔小販,在花園街經營了22年排檔的她, 也只能無奈地說出「委屈」二字。「這始終都是人命,但也不能因此而怨枉人呀。我這樣說並不是想在推卸責任,我只希望公眾能夠了解事件的起因,並非我們小販一手造成的。」May姐語帶羞怯,並用低沉的聲音說道。對於食環署的新條例,和政府行將引進的釘牌制度,May姐坦言會盡力參與不同組織舉辦的活動,以爭取他們小販最大的權益。但是,她依然希望有人能夠還小販們一個清白,證明各個排檔並沒有想著要危害花園街住戶的性命。她說只有這樣,才能夠與街坊鄰里維持一種友好的關係。

在22年的小販生涯中,May姐見証著花園街排檔,由過往人潮湧湧,生意興隆,演變到現今經濟不穩加上規管越加嚴格,已變得暗淡蕭條。事實上,顧客們的消費力亦漸趨薄弱了。即便如此,她依然感激香港政府當年發放小販牌照,使得像她一樣沒有學歷,且又缺乏謀生技能的人士,能夠在社會上仍然找到生存的空間。22年前,May姐原是製衣業的工廠女工。由於丈夫繼承了母親的排檔牌照,夫婦二人商量過後,認為小販這門生意可為他們的生活以及孩子的將來,帶來某程度上的改善,故此決定放棄原來各自的職業,共同投身於這個售賣兒童服裝的排檔中。這些年來,May姐一直以與顧客建立良好關係為宗旨,默默經營著其童裝生意。May姐指出,每當有熟客來訪,她便不會將精神放在店舖生意之上。她略帶自豪地說:「難得有客人回來探望你,又怎可以為了陌生的顧客而冷落他們呢?而且,有心購買的顧客會主動詢問你貨品的價錢及相關資料,不用你專誠去逢迎他們的。」沒錯,與連鎖式經營的時裝店不同的是,小販檔並沒有什麼會員卡或會員折扣優惠,要保持與客人的長期關係,非得靠人情味和信任關係兩者不可。在這裏,她分享了一個近期使她印象深刻的故事:聞說花園街大火, 一位以往向她購買童裝的客人(現已為人母) ,立即特意帶同其十二歲的女兒, 於歲晚前來探望May姐,並向她問好。她同時又給了一封利是予May姐,祝福她來年的生活及生意。說著這個故事時,臉上一直掛著可人的笑容的May姐,語重心長地向我說道:「這些與顧客的關係和人情味,其實是令我最為感動和珍惜的。我並不認為香港是一個人情冷暖的地方。這可能是因為我身邊遇上的人和事都很好..又或者是我個人的要求不高吧!哈哈」。
除了待客之道,我亦有問及2010年12月發生的另一場花園街大火對其排檔帶來的影響。May姐頓時收起了臉上的笑容,語帶悲傷地說:「當時所有貨物都被燒清光了,整個檔口得花上萬多元重新搭建,而貨物都得重新購入才可以繼續運作。」原來,當時他們從那時候從政府手上,只獲得萬多元的賠償。對於要重建檔口以及購入全新貨物的May姐來說,這絕對是一次入不敷支的慘痛經歷。May姐更向我提到,當時的她除了面對生意上一次毀滅性的衝擊之外,兒子的學業也是到了副學士可否衍接學士學位的關鍵時刻。她一口氣要承受著各方面同時出現的衝擊,即使外表堅強的她,也曾經獨個兒坐在排檔中啜泣起來。現在,為了配合政策的要求及減低火災帶來的損害,May姐在附近的住宅中,暫時租借了一個單位來擺放存貨及其他用具。雖然早晚搬貨都得用上個多小時的時間,但May姐還是抖擻精神的說:「這也是沒有辦法啊!」。事實上,她也落力參與義務團體發起的關注行動。事緣她在大火之後的一個晚上,偶然地與那時候落區的義工聊上了,發覺他們真的願意幫助自己及小販社群, 所以便交上了朋友。她那時候急切地說得最多的是: 我地做小販的沒有文化, 你們要幫幫我們呀。

除了May姐親善的性格外,我還覺察到她的[專業],及小小排檔予人溫馨舒適的感覺。May姐在碰上不同的小孩顧客時,都能迅速地判斷他們應該穿的衣服的大小。同時,由建立顧客關係,到挑選服飾,再到向批發商購貨,一切的工作, 其實都是由May姐一手包辦。她半開玩笑地說:「我丈夫為人內儉,他以前並不會和客人有什麼溝通。經過我一番教導之後,他現在才比較健談呢。」我想,這個檔口能夠維持至今,May姐這樣一個揚眉女子,必定付出了不少心力。至少,她並不能像電視劇中的家庭主婦般有空去喝下午茶、搓麻將。又或可以在閒時,與三五知己到商場購物閒聊。

除了觀察到她刻苦耐勞的一面,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一個親歷現場的小事。在我訪問的當兒,一對夫婦擕同兒子到來。這對夫婦的兒子兩歲多,他們有意為兒子購買一件童裝羽絨褸。夫婦們對一件掛在店舖橫樑上的羽絨褸甚感興趣,便向May姐詢問價錢及可供選擇的顏色。但May姐卻指出,該件羽絨褸的大小, 其實不適合其兩歲多的小孩。接著,她反從貨堆中,取出另一件比較細小的羽絨褸介紹予這對夫婦。可是。由於擠壓了好一段時間,羽絨褸內並沒有充斥著空氣,顯得有點單薄。夫婦二人對這件新的外套顯然並不感到購買的興趣。看到他們的反應,May姐有禮地開口道:「不打緊,我現在先掛起這件外套,你們真有興趣的話,過會兒再來看看。待它充滿空氣後,你們回來再看看是否合適購買吧。」這一刻,我感受到那對夫婦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滿意舒適,因為May姐並不像某些連鎖店鋪的售貨員般對客人窮追不捨。相反,她讓客人有選擇和考慮的機會,使得他們不用在半有壓迫感的情況下,需要趕快付鈔。

「從來唔會叫個仔落黎幫手!」

除了生意之外,May姐也是一位母親,她的兒子今年也剛好22歲,為某大專院校的二年級生。被問到與兒子的關係,她有點無奈地答道:「沒有什麼特別,因為一天大半的時間都用在排檔之上,很少和他交流。」另外,她向我訴說現在的她只期望自己不會成為兒子的負累。明白生活艱難的她,只求兒子在完成學業後,可以覓得一份穩定的工作,自給自足,不用為解決父母的三餐而煩惱。然而,缺乏溝通的背後並不全然代表May姐不疼愛兒子, 又或與兒子關係惡劣。訪談中問到及她兒子有否間或到排檔幫手,May姐斷言從來不會作出要求。當我以為是因為其子不孝之時,她卻帶自信滿滿地說出其獨特見解:「不是他不來幫手,而是我從來沒有叫他來幫手,甚至不淮他來到排檔看我。」我面露困惑思考著的同時,她接著說:「這是因為我不希望他看見我輕易地便能售貨, 便錯誤認為賺錢是件容易的事。」這時我才恍然大悟,明白May姐的用心所在。但我心中又不其然地吐出了另一個問題:「你沒有想過要他繼承這排檔嗎?」May姐聽過我 的問題後, 既嚴肅又淡淡言地望著我反問道:「易地而處,你會希望你兒子從事這一行嗎?」雖然我自覺很遜(或許是因為我問了一條多餘的問題吧?),但這一問一答, 真的令我反思及體會到May姐對兒子那種說不出的愛有多大; 她對自己從事小販的職業,又有多無奈。

更深刻的是,May姐如獲至寶地告訴我: 在剛過去的1月22日(年廿九)發生了一件令她難忘的事情。當天晚上,正當她與丈夫二人如往常地在排檔售賣童裝時,迎面來了一位探望他們的[熟客]。他不是前述的那兩位夫婦,而竟是他們自己的[兒子]!更令人驚喜的是,他為兩老送來了一頓晚飯,一頓由他們的兒子親手為雙親烹調的晚飯!這不但是兒子第一次到排檔來探望他們二人,更是他第一次親手下廚的第一頓晚飯。眼見May姐的眼中閃爍著欣喜的光芒,我已沒有打聽當天有什麼飯菜,因為我心裏體會到,吃到什麼都不是重點。令她如斯感動的,不是菜餚的珍貴與味道,而是兒子的一番心意。最後,她還開心地對我笑著說:「不過回家後, 仍得自己清洗全數的碗碟呢!」由此可見,雖然工作的繁忙使得May姐不能和平常人家般與兒子朝夕相對,但是她們子母倆都是十分疼愛著對方的。

後記

May姐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親切的笑容和刻苦耐勞的性格。她的笑容讓我在整個訪談中得以暢所欲言,並且在「如何與兒子相處」之上,分享了不少我自己個人的經驗和想法,我在這裏最後要補充的是,May姐談及兒子時,表情雀躍得多次向我提問年青人究竟是怎樣看待父母的? 在對答的過程中,她的語氣誠懇,且沒有對時下年青人的行為及想法帶有不肖的態度。我想,她是真的想得知自己兒子的內心世界,希望自己可以表現得令兒子滿意。這些都肯定了她是真心地疼愛兒子。另外,她對排檔的付出,自己專業的肯定及接待顧客的態度,亦在我心目中留下了一個不怕艱辛,只求家人生活安穩的巨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