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解不開的靖國神社死結

  中日關係最近因靖國神社問題又陷入低谷。吳儀突然取消和小泉會面、胡錦濤公開警告日本領導人停止參拜靖國神社,都凸顯出北京對這一原則問題的重視。不過,東京的立場並無鬆動的迹象。對小泉及相當一部分日本政治家來說,靖國神社不僅具有現實的政治利益,同時也是一塊用以維繫日本國家認同、不可丟棄的精神聖地。

美軍差點燒毀靖國神社

  日本政治家對靖國神社感情執着,以致美國也不得不小心處理。戰後初期,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曾考慮一把火把靖國神社燒了,以圖在精神層面徹底改造日本。不過,在諮詢了羅馬教皇特使貝特魯神父的意見後,麥克阿瑟打消了這一念頭。

  貝特魯神父向麥克阿瑟表示,不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向為國家捐軀的軍人表示敬意是人類的自然法。如果美軍燒毀靖國神社,將會為美軍的歷史上留下不名譽的污點。美國要想清除日本的國家主義,就應鏟除為患的「國家神道」制度,而非燒毀靖國神社。

  麥克阿瑟的這一「善行」,博得了不少日本人的好感。隨着冷戰的爆發和蘇聯的崛起,日美戰略安全利益日趨一致,戰後美國政府在對日歷史問題上的態度基本上是避重就輕,不予置評。而這一立場直到今天仍然有迹可尋。早前卸任的美國副國務卿阿米蒂奇最近在接受《讀賣新聞》訪問時就表示,美國政府對於小泉參拜靖國神社沒有意見,只要日本國民同意就沒有問題。

  美國在靖國神社問題上放了日本一馬,卻為今日中日之間的歷史糾紛埋下了地雷。事實上,日本的政治家一直以來對靖國神社都非常重視。自一九五一年以來,日本多位首相在春季和秋季祭典多次參拜靖國神社,其中包括被中國視為老朋友的大平正芳和田中角榮。一九七五年,當時的首相三木武夫首次在八一五終戰紀念日以私人身份參拜靖國神社。一九七八年十月,靖國神社正式移入甲級戰犯的牌位,到一九八五年,中曾根康弘實現了在終戰紀念日以公式身份參拜靖國神社。相比中曾根,小泉的參拜在日本右翼眼中可還不夠徹底。

  在中國人的普遍認知中,靖國神社是區分敵我的重要象徵,因此,中方讓步的空間極為有限。不過,北京也並非沒有做出過努力。江澤民就曾經提議:「日本要反省戰爭,不妨建造新的悼念戰死者的特殊設施」。

  去年秋,駐日大使王毅在會見民主黨黨魁岡田克也和首相助理山崎拓時亦再次表示,中方並不把個人參拜當作問題,十四名甲級戰犯合祀才是本質問題,中方希望日方能盡力通過將甲級戰犯的靈位與普通陣亡者分開祭祀來打破目前的僵局。

  然而,小泉政府對於以上各項建議反應冷淡。小泉本人及日本部分高官的辯解仍是:參拜靖國神社是為了祈求和平;日本有「人死了便既往不咎」的特殊信仰;向為國家捐軀的軍人表示敬意是理所當然的,並非代表復活軍國主義。

  以上的解釋在日本國內看來似乎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究其深層,卻仍是一種自我中心的、完全無視受害國人民感受的表述。試問,如果美國人每年大肆紀念用原子彈轟炸廣島和長崎的軍人,日本人心裏又會怎麽想?日本人在自己社會經常能做到細心體諒對方感情,但為什麽在國際上對亞洲受害國人民卻如此冷漠?更何況,靖國神社曾是宣揚軍國主義、聯繫日本國民和天皇之間的紐帶。

日本社會反中情緒升溫

  首相以公式身份參拜供有戰犯的神社,是極為曖昧的行為,無法不讓人聯想到日本過去發動的侵略戰爭。日本一面想國際社會發揮影響力、成為名副其實的政治大國,另一方面卻又做出這種違反國際社會普世常識的事情,最終將損害日本自身的利益,也無助提升日本的國際形象。

  通過突然取消吳儀和小泉會面,中方向日方表明對小泉參拜行為極度不滿的嚴正立場,但同時也無可避免地加深了日本國內的反中情緒。日本是一個非常注重「禮」的國家,極為強調對行為規範的遵守和順應。因此對於違反禮節的行為,日本人往往是很難接受的。《讀賣新聞》在五月中國反日示威事件後所做的民調就很能說明這一問題。據該民調顯示,對於中國政府處理國內反日示威的手法,有九成二的受訪者表示無法接受。另有八成五的受訪者表示,支持小泉向中國政府索賠及要求道歉。

  此外,就是否贊成首相參拜靖國神社這一問題,日本國內的民意也出現了微妙變化。長期研究戰後日本人戰爭觀的日本學者吉田裕最近引用《朝日新聞》於去年四月和十一月所做的民調指出,雖然支持和反對小泉參拜靖國神社的比率相差不大(四成二對三成九),但在支持陣營中,二十至二十九歲年齡層的比率有明顯增加的趨勢。再加上調查中就「過去二次大戰是否是對亞洲的侵略戰爭」這一問題回答「不知道」的年輕一代大增,吉田裕擔心,日本年輕人的歷史認識和周邊國家青年的認知已經形成了鮮明的不協調感。

  面對以上日本國內對中民意和歷史認識的新變化,北京在處理歷史問題時雖然在原則問題上不宜輕易退讓,但在具體策略上仍需保持靈活性,並竭力控制國內魯莽的暴力反日行為,防止日本民間的反中情緒進一步擴大。

張 望
信報財經新聞     2005-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