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訕笑股評人之後,股民可做些甚麼

連東周刊也不敢怠慢,在今期Book B報導了有線股民大鬧股評人的事件。影片今天已有近十萬個點擊,女觀眾「我發覺你成日為咗啲衍生工具,而誤導散戶買賣股票,你唔怕有報應o架咩」成了金句。

快快看過YOUTUBE的評語,同意女觀眾「踢館」的行為佔多數,例如「呢O的財演,其實對股票一無所知,對一啲無經驗既投資資者,係會造成損害,唔關有腦冇腦事,係經驗問題,有人敢打電話直接小佢地,係出於勇氣,呢啲股市既寄生蟲,生不足惜,一定會有報應」。不同意女觀眾的網友認為散戶不應盲目跟從股評人意見,而且勝敗最終由個人負責,例如「有時D人真係輸打贏要...你估實賺架咩,人地講你就信架咩,你賺錢O個陣有冇多謝過人地丫......所以輸左冇得講...鬼叫你跟風咩...心甘情願架ma」。

猶如輪街症的股評節目
除了「被迫」買強積金外,我沒有買股票或衍生工具,但我有時會留意電視和電台的股評節目。這些節目的運作相當流水帳:亮相節目的通常是一位in-house主播和一位股評人。他們先交流即日市況和市場趨勢,之後就接聽觀眾聽眾電話問股票。也許有很多人求救,猶如輪街症,聽眾問得快,股評人答得快,知道某隻股票應追/揸/沽後就完事。最後總要求股評人申報利益,公開回答有否持有相關股票。

你或會問,為何有線接線生不事先screen 走該觀眾,避免尷尬。其實那觀眾打進電視台,是問股票的,開始on air時也相當平和。再者,每日要接上如雪片飛來的問股觀眾,接線生只能快速判斷觀眾是「理性」還是「胡鬧」。股民只要「沉得住氣」,就能成功「欺騙」接線生。

這些節目在十多年前興起,其中一個佼佼者是陪伴觀眾逾十年,商業一台的《人生交叉盤》。而近年電視頻道增加,電視台要fill the time,加上市民要求即時資訊,於是又找來股評節目,例如高清翡翠台的《創富坊》。節目形式近期越趨多樣,例如有以chit-chat為主的有線財經資訊台的《Money Cafe》。


早期有線財經資訊台的《Money Cafe》,圖片來源見

股評人難以真誠為股民
股評人經常遊走電視、電台、報章、雜誌、互聯網、甚至出席大大小小講座,介紹評論股票和其他投資產品。例如現時為獨立股評人的胡孟青就曾經在工作日早上回新城電台當主持,下午在有線做《交易所直播室》(在今年八月辭去這工作),也在不同報章寫專欄。現時為電子公司行政總裁和財經專欄作家的蔡東豪在2005年撰文批評他們為「財經演員」,即評論時順口開河,如演員在做戲。他其中一個批評的理據是:投資銀行不會容許分析員向公眾發表未有向機構投資者發表的意見,而股評人多數也是證券商(和銀行策略師、分析師)高層和董事,他們要爭取曝光以吸納散戶。胡孟青成了自由人後,道出任職公司的股評人意見存有內在agenda和bias:
「以前試過心直口快的說某股票有問題,怎料說後隨即被各方攻擊。」因為她將一些事情說穿了,影響到行家。「做公司的代表也不能說自己客戶的問題吧……」

當然,「財經演員」一詞充滿貶意,難免引來同業反擊,例如陳永陸擁抱這名銜,並把財經知識比喻為劇本,認為要熟讀劇本才能演好角色,把知識淺白地告訴給股民。

究竟股評人的說話有多準確,或者有否bias,外人難以得知。就算他們每次也declare interest,公開自己有沒有購買評論過的股票,我們也沒有辦法得知真象。但即使他的說話是真誠的,散戶又應否相信?問過一位在投資銀行任職的朋友,他說專業投資者通常只會重點關注六至八隻股票,或者總體留意幾個股票類別(即行內稱的板塊)。朋友質疑股評人為何能夠每天分析二三十隻個別股票和公司,暗示股評人「吹水」成分甚高。那邊廂,圖表分析就根本不需股評人解說,因為股民只要掌握技術分析便行。

其實,有心的,如果想知道某位股評人是否可信,只要仔細記錄他/她的評論和推介,以及論據,然後來個年度清算,便會知個究竟。朋友提醒我,世界難有黃大仙,只要分析理據充分而且有根據,沒有誤導(例如迷你債券實非債券),最後預測錯誤,罪也不在於股評人身上。我同意投資者要負上部分責任,而且不能「輸打贏要」,畢竟意見是意見。再者,既然是輪街症,縱使股評人如何有料,也難以三言兩語分析股票和市況,有時只能高度總結為「後市可望向好」或「有機會下試萬八點」。

股民不能輸打贏要,但請體諒他們用血汗錢投資
即使如此,怎樣說,我也是同情散戶的。散戶與大戶所得的資訊嚴重不平衡,而銀行和投資公司的研究資料只會提供給客戶而非你我散戶,再加上電子媒體一般給人感覺可信程度較高,因此,散戶(尤其是教育水平較低的)就更依靠股評人的意見。有人說如果財經演員沒有料子,市場自然會淘汰他們,但我的觀察是,他們絕大部分也亮相多年,至少在金融海嘯前已經陪大家開市收市。他們數個月前的推算無論有多麼的錯,今天仍能鎮定地說「外圍環境變化甚大」,「散戶要有承受風險的準備」,似乎沒有所謂的淘汰。再者,要求散戶同樣有股評人的知識和訊息是沒有可能的,普羅香港市民工資不夠生活,又沒有長遠退休保障,要自保就被迫走進危機處處的投資市場,希望多撈一筆錢日後安老,買樓,買奶粉,或者多去兩次茶樓。所以我要求股評人說話要謹慎,因為散戶是用血汗錢投資的。我不要求他們的預測百分百準確,但我要求他們詳細解釋為何先前預測有誤。這才對信賴他們的股民負責。今次節目聽眾憤怒的,正是指控股評人「老點」股民,從中獲利,說話不真誠。

訕笑之餘,想想辦法走出困局
現時經濟變幻莫測,我相信無人能夠準確預測半年甚或三個月後的市況。數天前新聞才說歐債危機有望舒緩,幾天後新聞又會大肆報導危機迫在眉睫。與其說市場難以控制,倒不如說大戶在舞高弄低,在炒作。商品市場早已有這情況。因此,我們花時間在電腦面前訕笑股評人「你都有今日」,因為訕笑過後,他們仍會繼續做考股專家,陪你吃早餐和開市。不如想想辦法改變投資/投機置富才能保障日後生活的模式,停止資產證券化。即使要維持投資市場,產品也應簡單易明。這無論對散戶和股評人都是好事。人們生產複雜的衍生工具,結果被那些產品玩弄,何苦呢。

主題圖片來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