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迷人的沙漠

--黎健強(香港文化連線)

一月廿五日民政事務局長何志平會見油尖旺區的區議員,諮詢他們對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意見。翌日《東方日報》報導,何局長在會議上形容香港是文化沙漠,而西九計劃就是要將這片沙漠變成肥沃的土地。此番引述惹來灣仔區區議員黃英琦的抨擊,在廿八日《明報》的專欄裡,她列舉了多種香港的文化場所、活動和龐大的經費作證據,質疑何局長的看法。

「香港是文化沙漠」的說法由來已久,一般估計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從上海或更北地區南遷至此的文人的評議。港大歷史系的楊穎宇博士去年十二月八日在《成報》指出,它一直是個文化以至政治的鬥爭用語,並非對現況的客觀描述。何局長和黃議員的爭端,似乎印證了他的觀點。

但「文化沙漠」之說流行至今仍未湮滅,多少證明它有相當的現實基礎。以目前香港的文化狀況而言,我自己是支持這個說法的。對於持反對立場的論者,我總認為他們的理由不很足夠,特別是沒有將「沙漠」一詞的含義好好把握。我們要理性的討論,就應該把概念釐清,不然就像和影子賽拳般,打足十五個回合也計算不了點數。

歷史、生物、綠洲、海市蜃樓

歷來駁斥「香港是文化沙漠」的論點不多,總要分為兩種足矣。第一種可以稱為歷史懷舊論,就是縷述本地過去百多年以至數千年的文化淵源或者文藝活動,從而否定沒有文化的說法。第二種則是黃議員的方式,我們可以稱為現況反證論:因為有這些活動及開支,於是沙漠云云自然就不攻自破。

這兩種論說都很振奮人心,可惜也很容易攻破。歷史懷舊論只提供了香港以前的文化的光輝歷史,卻不能據此而印證香港現時的文化仍然輝煌活躍。此一道理簡單易明,正如希臘埃及印度中國古時曾經是高度文明的國家,今天它們的文化卻不見得怎樣高明。

至於現況反證論者的毛病,就是過份簡化了沙漠的性質。真正的沙漠不光只有廣袤無邊的沙丘,還有少數生命力頑強的植物(仙人掌、荊棘、苔蘚之類)和動物(主要是爬蟲和昆蟲)。這些生物,我們可以用來象徵在香港掙扎不懈的文化工作者;但不能因為有仙人掌或者變色龍,就說這裡不是沙漠。個人近期的願望之一,是想往墨西哥的沙漠去看蠍子;晚上用紫外光燈照射,牠們是會反映出美麗迷人的螢藍顏色吶!

沙漠還有小片的綠洲,我聯想到的當然是吸收了絕大部分公共資源的文康科和大演藝樂團。至於沙漠的另一景觀海市蜃樓,現成的例子便是西龍文娛藝術區了。我們都引頸翹首哩!

除了貧瘠荒蕪外,沙漠也可以有其它的意思。我們可以將它比喻為大多數人不關心、資源極端有限、條件非常艱苛、亟需勇氣堅持的生存環境。以此來形容香港文化工作者的現況,我倒覺得是蠻適合的。

勇於面對其情可嘉

前輩文人早年形容香港是文化沙漠時,所指無疑是文學藝術之類的精緻文化。今天看來,他們的想法實在未免過於狹隘。近代的學者評論人特別強調香港在普及文化,例如電影、流行音樂等方面的成就。這是對文化沙漠之說一項有力而具識見的批判。

然而根據私家學者陳雲的分析,香港的普及文化從五十年代發展至今天,已經由「新瓶舊酒」、「新瓶新酒」,步入「新瓶假酒」的衰落階段(見《信報》文化版去年十二月三十日及上月六日的兩篇長文)。套諸本文,我們可以說香港的普及文化正日漸趨於沙漠化:肥沃的土壤由於過份耕耘或者缺水而乾涸,許多生物因為環境惡化而逐漸毀亡或者變質。

相比於政務司長曾蔭權屢次推崇康文署對香港文化的彪炳功績,何局長多番直說香港是文化沙漠,態度無疑更為面向現實。政府願意承認過往文化事務上的失誤、勇於正視問題的存在,是朝向改革走出的第一步。對此我們不應該作慣性的貶斥,反而要鼓掌支持,繼而洽談攜手合作的機會。過往香港華人在抗辯文化沙漠之論時常常顯得意氣用事,漲紅著臉聲線提高。這是面子之爭,對事情並無幫助。

相關資料

《東方日報》報導

楊穎宇博士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