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通識考生手記(3):良心和分數

昨天舉行的中學文憑通識科考試,卷一第3題果然被各大政黨和報章強烈抨擊。

作為一個考生,這一條問題其實跟其他題目一樣,心情沒有不同。這一題分額是4+6+10,是一條典型的題目。而具爭議性的c題,香港多元政黨是否能夠提升政府管治效能,其實在課程內是有所包含的。而由考生的角度出發,我相信大部分考生都只會去想題目是難,抑或不難,而不是題目是否具政治意識。而且,在足夠的時間下,其實a、b兩題都只是傳統的通識題目,我相信對大部分考生而言其實是可以應付的。

雖然我自己因為平時有睇新聞,在處理這一條題目是比第2題輕鬆,但事實上在回答c題時我也曾經有想到底應用一個怎樣的方式和角度去回答呢?

重新想看這一條題目:香港多元政黨是否能夠提升政府管治效能?

答案有兩個思考方面,一個是能,一個是不能,又或者通識科不建議的一定程度能。考生需要就其想法和方向去思考這一條問題,然後正反立論。這一題所要求的技巧其實與第1題c相似,大約2-3個論點+論據,然後加一段反駁。對部分考生而言,他們可能不夠熟悉何謂政黨和政黨的工作,也不了解香港的政治體制,因此會有一定難度。

但如上文所述,政黨政治、政府職能和香港政制,其實這些在課程內是有所包含的,那如果學生熟職課本,不就能解答這條問題嗎?其實不是。我在昨天的文章說過,通識教育是難以用一個「知識」去看待和讀概念,如果你熟讀課文但到考試丫發現自己所讀的與考試關係不大,你不是會更緊張嗎?考生應徹底了解問題的重點,才再想角度和論點去回答。

徹底了解問題的重點是文科(如世史、地理等)的essay題技巧,對理科生而言有一定難度。難目問的是香港多元政黨是否能夠提升政府管治效能?關鍵是「多元政黨」、「提升」、「政府管治效能」。

我自己的做法是,參考了題目所附的資料去分析:資料a有40%受訪者認為本港政治團體主要未能反映自己意見,而對部分政黨(我自己舉出了民建聯、社民連和人民力量)的印象也很差。這一個觀點代表了香港的政黨認受性根本不高,認受性不高的同時,難以完全反映市民的聲音。

資料b則是反映了香港政黨所面臨的問題,包括黨員人數不足、資金不足、較少年青黨員,由此可以推論:人數、資金不足阻礙了政黨進行政策研究的能力,因此他們所做d研究都只能focus在表面的議題上,未能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和深入探討,使他們未能提升政府管治效能。較少年青黨員使政黨沒有新思維,使他們在提出政策時只集中在舊有和比較受關注的議題上,沒有就新議題和其他小眾的議題探究,因此也無助政府的統治。

而其他因素可能包括政黨只把焦點放在抗爭,本身少做政策研究,以致未能協助政府的管治。以及政府只重用部分政黨成員加入行會和公營機構,阻礙其他政黨吸收行政經驗,使政黨行政經驗不足,無力針對不同體制的漏洞進行政策研究,無助施政。

其實這是一個思考的過程,但留意,以上的想法是不受政黨的背景影響,只是根據資料和香港實際的情況推論。其實說到底,根本在每題只有35-40分鐘的時間內,分析題目的過程是不需要加上政見考慮的。既然如此,又可必執著題目是否政治化?而題目的考核的重心也見得跟個人的政見有關係。

因此,我認為考生在作答試卷時,應該是沒有任何有違反良心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