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連宋大陸行的政治漣漪

許多知識分子曾經構想,台灣問題的解決過程,或許能成為推進中國自由憲政轉型的一股動力。正是在思考台灣問題的過程中,聯邦制進入許多自由主義政治學者的視野。這就是台灣問題的「溢出效應」。

連宋大陸之行,再次讓內地知識界若有所思。就當事各方政治人物來說,此次活動可能更多基於權宜的政治考慮。不過,這活動在民間激起了一些漣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出自《中國青年報》,由盧躍剛、李方先生主持的名牌欄目《冰點》,這個欄目五月二十五日發表了龍應台女士的《你所不知道的台灣》。

由於資訊封鎖,大陸民眾普遍並不了解台灣。尤其是普通民眾,被民族激情煽惑,根本不願意、也很難理性了解台灣。一方面,島內政客的政治操縱手法,經過大陸官方媒體的放大後,連很多具有一定知識的人也覺得,台灣的民主制度糟糕透頂。這從網路輿論中可以看出。這樣的觀感會誘惑人得出一個結論:既然台灣也不是真民主,那麼,兩岸問題就與民主無關。

而一部份熱情的自由民主人士,則被另一種激情控制。他們憤恨專制,而台灣已建立民主政體,因而他們熱愛台灣,害怕台灣會被專制吞噬。由此,他們成為台獨的支持者。這種態度又激起那些具有民族情感的人反感。

民族情感、自由激情、及島內族群衝突背景下的民主混亂,三者糾纏在一起,大陸對台灣是霧裏看花。而沒有對台灣政情、民情的了解,談論解決台灣問題,必會繞過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在甚麼樣的框架內解決,解決成甚麼樣子?

龍應台女士通過細膩的筆觸,將大陸民間普遍不了解的台灣呈現給讀者。這篇文章清晰地告訴大陸讀者,民主已成為台灣人民的生活方式,「連戰選擇談自由主義,宋楚瑜選擇談均富,自由民主和均富,恰恰是台灣人最在乎、最重要、最要保護、最不能動搖不能放棄的兩個核心價值。」

這裏隱含的意思很清楚:大陸在談論解決台灣問題時,該如何面對台灣人所珍惜的價值,及保障這一價值的憲政民主制度?

考慮到《中國青年報》的團系背景,其所引發的聯想是豐富的。假如大陸方面哪怕只是默認民主制度對台灣民眾的根本意義,那麼,解決台灣的方式其實就只有很狹窄的選擇範圍。那就是自由主義者的話題。例如實現邦聯制或建立聯邦制。

已有憲法學者隱晦地討論這一問題。五月二十二日,北京出版的《新京報》發表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姜明安的文章,《研究未來兩岸關係的憲政架構正當其時》。文中提出,必須在保持台灣現行政治、經濟、法律制度的基礎上,構建未來兩岸關係的憲政架構。

這種憲政架構的整體框架和在它下面的兩岸政治、經濟、法律關係的具體制度(例如,如何組建一個共同的高層政治架構和雙方如何協調處理軍事、外交事務等)如何設計,採取甚麼形式設計(共同制訂法律或雙方簽訂協定),需要兩岸政治家和法學家的大智慧。姜教授呼籲,兩岸政治家和法學家現在就應認真思考和研究這些問題。

請注意,這裏使用了「憲政」一詞。儘管官方在盡量擴展憲政一詞的含義,談論所謂社會主義憲政。但在法學界和政治學界,憲政一詞已具有清晰的價值指向,特指保障自由的憲政制度,而非隨便一種政制。也因此,內地經常禁止媒體談論「憲政」。當學者談論在憲政框架內解決台灣問題,人們馬上就可以提出疑問:大陸方面如何實現自身的憲政轉型?

連宋大陸之行,發出了一些更理性的思考,尤其有助於改變思維方式。官方媒體及所謂台灣問題專家一直習慣於從民族情感、從地緣戰略、從國家榮耀的角度,談論兩岸關係。這樣的討論自然無關政體問題,堅決主張統一的人,從來沒有認真地研究過,統一後兩岸是甚麼樣的架構?彷彿統一本身就是唯一的目標。

而一旦從中國民眾的自由這角度,從未來兩岸的憲政架構的角度來討論問題,便立刻涉及統一後的制度抉擇問題,整個討論自然將具有自由民主的價值指向。當然,當前這樣的討論能否正常在內地展開,令人懷疑。

姚中秋
蘋果日報    2005-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