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運輸署亂計載客率亂改巴士線(上)

運輸署亂計載客率亂改巴士線(上)

攝:周頌謙

在歷年的巴士路線計劃(RPP,以往稱路線發展計劃,RDP,下同)和近年來十分流行的鐵路壓力討論中,不論區議員、地區人士、關注團體,抑或關心交通服務改動的市民,都不會對一個字眼陌生:載客率。這個詞乍眼看非常重要,因為不論是當局還是營運者,都好像總是依據載客率來調整服務的。而且在當局及營運者拒絕地區訴求時,載客率也常是他們拿出來擋駕的主要理由之一。按一般的理解,載客率是車上人數除以車輛的載客能力所得出的百分比。在表面上看來,這是很科學的硬數據,不大可能有什麼偏差。如果當局及營運者果真按照載客率來建議調整服務的話,那麼理應不會出現過多的爭論。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就實際的情形看,當局及營運者對待載客率的態度,與其說是將其當成一個主要的使用情況參考工具,倒不如說是用來包裝其長官意志的包裝紙。完事之後,大可棄如敝屣。更有甚者,為了實踐其意圖,當局可以任意玩弄載客率計算方法,也可以把載客率換成其他參數混淆視聽,甚至可以無視載客率作出建議,更可以在作建議時刻意對載客率一字不提!當大家經過一番努力,揭穿了其謊言時,他們便又可以說載客率不是他們唯一的參考。總而言之,哪管你義憤填膺,我只管達成目的。龍門任搬,其奈我何?

多年來,我們在研讀相關文件時,幾乎隨處可見種種在載客率包裝下的長官意志,橫行於字裡行間中。太遠的例子姑且不提,我們就從本年度(2016-17)的RPP文件出發,看看載客率這張包裝紙的實際效果:

大致而言,本年度RPP中載客率和建議嚴重不符的路線相當多。這些路線可以按性質分成三類:第一類是載客率雖高,但還是要削減服務的路線(高的定義,是相對第二類路線中的而言);第二類則是載客率雖低(或不算高),卻仍然得以提升服務的路線;第三類是載客率很高,卻在更動服務時不曾給予適當資源增強的路線。

12833285_10208960020661946_2044819926_n

12825213_10208960020741948_596528155_n

12835022_10208960021101957_1868562800_n

這三類路線中,當然並非每條路線(如57M、68F、249X)的改動都屬不合理,但至少從上述三表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載客率並非大家所想像般,更非如當局及營運者所強調般的重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根本不起作用!這點在第一及第二類路線比較時特別明顯。大家同樣都是73%,249X線可以改為全日服務,而281M線卻要削減班次;等而下之的是,在第一類要遭削減服務的路線中,如將249X線剔除,則第一類所有路線的載客率都比第二類路線明顯高出一截!按當局的邏輯,如果第一類路線的載客率屬偏低而要縮減服務,那麼第二類路線就更低了,又憑什麼可以增強服務呢?

第三類路線就更奇怪了。以286C線為例,若載客率到了這個地步(96%),理論上該線在繁忙時間根本就不可能消化86C線達80%載客率下的客量,但RPP中提供的繁忙時間班次仍然沒有增強,這如何使人相信286C有能力替代86C線大部分時段內的服務?因此,即使不考慮該建議對深水埗、石硤尾、富豪花園及新田圍帶來的嚴重後果,單就載客率而言,我們就已無法接受如此的建議了。至於3M和3P的相關建議,也有同樣的問題。配合上述第一類和第二類路線的情況,我們就更可以看出,載客率只是一個看似科學的藉口,而這個藉口只是用來掩飾背後不科學的長官意志,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