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雨傘運動下的4R革命

雨傘運動下的4R革命

很多人都看到我們在回收站中將垃圾分類,但卻不能理解我們如何判斷各種垃圾/資源的去向。同為膠袋,為甚麼這個膠袋會拿去回收,但那個膠袋又會被歸類為膠袋重用?為甚麼要將膠樽解體為樽蓋、樽身和招紙?以下我會用廢物管理學的理論去解釋。

廢物管理的層次
廢物管理大致分為四個層次:(一)源頭減廢、(二)重用、(三)回收及(四)棄置

IMG-20141103-WA0007

(一)源頭減廢
源頭減廢,顧名思義就是從根源入手。減少購買不必要的產品、購買較少包裝的產品、以其他物資代替自己想要的產品等都可被視為源頭減廢。比起後三者,源頭減廢是相對較難看得見的,那我們又是如何實踐這一點呢?我們會使用自製的環保酵素進行清潔,其實就是代替了各種的洗潔精;市民前來領取退熱貼,我們會推薦他們用濕毛巾代替;我們會謝絕有心人所送來的各連鎖快餐店的外賣食物,同時呼籲他們寧可送來水果、飯盒等食物來,要知道那些連鎖快餐店食物的包裝多得離譜!如果想喝汽水的話,本來一個鋁罐就能解決,這些連鎖快餐店卻偏偏要用一隻不可回收的紙杯 (請留意是不可回收,非不能回收,下文會再作解釋)、膠蓋、飲管,再加一個外帶膠袋去盛載,到來做過分類的市民無不對這些連鎖快餐店怨聲載道。再者,罷吃連鎖快餐店同時也在為反霸權及自身健康出了一分力。

(二)重用
重用的最佳例子莫過於雨衣。很多人在我們面前將雨衣放入塑膠回收的袋子裏,卻被我們制止。沒錯,以回收的角度他沒有放錯位,然而在廢物管理的角度上則大錯特錯。一件完整的雨衣完全能夠繼續發揮其功效,只因你現在不需要它就要將它放棄?有人辯稱雨衣已經髒了,所以選擇回收。這就更加不合理:假若你的名牌牛仔褲髒了,你會棄置嗎?當然想都不用想就說不會,只要清洗一下就好,那同樣道理怎麽就不能應用在雨衣上?再者,回收的前提就是要清潔,若然因髒了所以要回收,根本就於理不合。同樣的道理可以應用於雨遮、手套、眼罩、毛巾、膠袋等,我們每每在垃圾找到因稍微髒一點,甚至完好的物資都會忍不住咒罵,這樣的浪費對得住送物資來的人嗎?對得住住在堆填區附近忍受臭味的人嗎?這些物資在經過我們清洗後會重新回到我們背後的物資區域供下一位有需要的人使用。

另一種重用的方法名為upcycle,即是將原本價值相對低的物件經過加工成為價值較高的物件。首推的upcycle 之選是為環保酵素。環保酵素是一種在家居能夠自行製作的清潔劑,製作所需材料包括膠樽或膠筒、果皮果核等未經煮熟的植物性廚餘、糖及水,只要將糖、廚餘、水以1:3:10的比例放在膠樽或膠筒內發酵三個月即可使用。縱然是次留守未必能超過三個月,能夠在地使用,但即場製作除了能在場推廣外,又能發揮到乾濕垃圾分類的作用 (註1),實在一舉數得。

IMG_20141005_145957

另一upcycle 之選為爛遮遮布,作為遮打革命標誌性的工具,當然不能任由它被隨意棄置!爛遮遮布在遮架身上拆下來以後,其實跟一般布匹沒甚麼分別,甚至更實用——皆因它防水。只要稍再加工,它就能變成環保袋、雨衣等實用物品。即使你毫無天份製作手工藝品,它放在地上就是一塊完美的野餐餐布,實在是抗爭必備之選。不過補充多一點,如果雨遮不是太爛,仍然能夠充當雨遮用途的話,何必急於將那遮骨稍彎的雨遮解體呢?維修、重用還是要比upcycle 要好,為了upcycle 而upcycle 的話就失去了原來的本義。最後要推介的是生果網枕頭,即使毫無手藝的人也可製作。生果網雖然是膠製品,理論上可以還原成膠粒再造膠產品,但生果網卻容易把機器卡住,所以回收商不太願意將次之回收。恰巧它的柔軟性非常適合作為填塞料,只要找一個環保袋或膠袋將之入起來就是即製即用的枕頭或咕,長期抗爭必備物資之一。

IMG-20141103-WA0005

(三)回收
香港的三色回收筒已經設置了十數年,但時至今日都仍然有大量市民不知各種物料能否回收,真是讓人汗顏。我們每天只是解答市民每種物料能否回收都已經說到口水乾,因此借這篇文一次過解答,希望能夠省點口水去跟市民作更有價值的討論。

三色回收分別是金屬、紙張及塑膠應該無人不知吧?而且回收前要清潔乾淨是常識吧?其中金屬應該最容易理解,基本上沒有甚麼會出錯的,稍微需要一提的是錫箔紙,即是那些招紙背面會反光的零食包裝,由於是混合物料,因此不可回收。

紙張基本上錯誤回收的機會也相對較低,比較值得一提的是紙包飲品。紙包飲品聽其名屬於紙類,卻是同時包含紙、膠、金的混合成品,因此不可回收。另一方面,紙杯、紙碟、薯條盒、炸雞盒等皆不可回收。請注意,如上文所說,本文一直所用的是不可回收,非不能也。原因是香港並沒有自己的回收設施,回收商只能將紙類收集後運到外地進行再造,但當中需要經過檢驗過程,而紙杯、紙碟等如果不經清潔的話可能被視為「被食物污染」而不能通過檢測,而且有些被污染得太厲害的紙杯、紙碟即使經過清洗也於是無補,因此回收商會儘可能減低被退貨的風險而不收這些紙製品。而紙包飲品等只是香港沒有所需技術而已,但政府卻不願意補貼引入這些技術,但在無垃圾徵費的情況下,回收商根本無可能自付盈虧地引入這些技術,而出口的利潤又不及運輸的成本,最終大量物料只能落得堆填的下場。

相較之下,塑膠可說是重災區。除了膠樽外,膠袋、飲管、膠製包裝紙、膠餐具、膠杯、膠碟⋯⋯全部都是塑膠,都是可以回收的,請不要還停留在「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的年代了,好不好?自2006年起,三色回收已經伸延至「藍廢紙、黃金屬、啡塑膠」了。關於膠樽,雖然你將整個膠樽放進去塑膠回收是沒錯,但懇請你先做以下幾個簡單動作:扭開樽蓋、倒走樽內所餘液體、稍作清洗 (只適用於帶甜味的飲料)、撕開招紙,以及將膠樽壓扁。倒走樽內所餘液體是為了減低回收物重量,如果沒有液體的話,就連小朋友都能夠將一整袋的膠輕鬆搬運。反之,充滿液體的話,就連成年人都會吃不消,而且更有把膠袋弄穿的機會,浪費多一個膠袋。將膠樽壓扁是為了減少膠樽體積,增加運載量,從而減低運輸成本。而將樽蓋、樽身及招紙分拆則是減輕回收場工人的負擔,因為塑膠分三種,而三者屬不同種類的膠,需分開處理。而如果你不處理的話,責任就落在回收場工人身上。一百個人處理一百個膠樽好,還是一個人處理一百個膠樽好,答案是顯然易見的,況且這也反映著各人的公民素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難理解吧?

IMG-20141103-WA0002

(四)棄置
假若我們都自律地執行以上的減廢措施,事實上我們可以達到林超英廣告上所說的減少九成廢物,不需要政府所謂的「三堆一爐」方案。現在我們真正需要棄置的,大部分都是上述所說香港未能回收的物料,比如錫箔紙、紙包飲品等,以及因胡亂棄置而遭到污染的物料。若然大家都能有所自覺,政府就再也沒有藉口去推卸責任。

結語
通常選擇棄置的人大多是貪方便的人,就是因為不願意洗才用即棄的呀!對於資源錯置問題有所醒悟、有所承擔的人們,既然橫豎都要洗,怎麼就不用可再用的呢?只有真正經歷過分類的痛苦,人們才會真正面對問題,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是否帶來莫大的浪費,因此我們要求各位前來的垃圾製造者要自己做分類,要知道我們不是要故意刁難你,刻意為你帶來不方便,就如同你就算癱瘓交通都要爭取真普選一般,我們都是為了一個更美好的社會。更重要的一點,如果單單只追求民主社會而漠視公民素質的話,一個民選出來的政府仍舊會向低公民素質的人民的意願傾斜,比如大部分的人們認為回收很麻煩的話,回收的政策一樣不能被通過,廢物的問題一樣不能解決。同樣情況也適用於其他議題,因此我們的目標是藉是次行動提高公民素質,讓更多的市民覺醒,因為有了這樣的覺醒,即使再嚴峻的政權都會對我們無可奈何。

IMG_20141005_164631

註1:乾濕垃圾分類簡單而言就是將廚餘等較易腐爛物從其他垃圾分類出來,這樣做能夠減少可回收物被污染的機會,從而增加回收率的措施。而且廚餘能夠自行分解落到泥土重新化為養分,因此本地農業對於一個城市而言,並非只是提供食物而已,而在同時消化者城市的廚餘。真的不要再以為垃圾只是單純的環保問題,它所牽涉的範疇其實很廣泛,跟我們整個城市的發展息息相關。

寫在後:

上星期有「環保團體」調查指出佔領現場物資泛濫,出現濫用物資的浪費情況,而回收分類的工作亦因為未有足夠人手,而導致回收物混雜垃圾被送進堆填區。

無疑上述情況的確有發生,「一桶」的成員亦因為場地分類情況每況愈下而接近情緒爆發的臨界點。不過,該團體卻在報導內將「捐款物資多達2.5億,而當中有2億物資來源『不明來歷』」無端扣上關係,在未有真憑實據下作出如此草率估計,不但未能令市民正視場地的垃圾問題,亦會混淆視聽,令關注點放錯位置。

在此,群組希望一再強調,不論捐贈的物資是否知其來歷,市民及抗爭者亦需要加倍珍惜,不要浪費捐贈者一番心意。而物資應留給長期留守的抗爭者,其他到場打氣支持的市民應該自備足夠食水食物到場。同時,大家有使用物資的權利,亦有確保物資使用後被妥善處理的義務,所指的「義務」,並非放進黑色大膠袋便盡了責任,此舉只是徒添堆填區的壓力,而是將可回收的部份清洗後放到場內回收設施。懇請大家切記,不要因為長時間留守,而放棄作為抗爭者應保持的公民素質,加油。

文: 結束一桶專棄 @ Kelvin Kw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