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的將來

(早在兩星期前寫了這篇文章, 讀了施政報告後, 文中提的疑惑更濃, 所以把它放在這裡)

記得有次到廣州,駐廣AO被問:「現在香港鄰近的城市,例如上海,不斷冒起,香港如何保持競爭力?」

駐廣AO說:「我們的配套依然很好,很多東西依舊很方便,八達通是一個好例子。」坐在身旁的友人悄聲說:「八達通要給copy and paste,很容易的吧?」

哈,對。不過,長遠藍圖與皇后碼頭一樣,在香港不值錢。只要提「國際金融中心」這個名銜,有很多人會像進食k仔一樣立時high起來。

剛見到一則新聞,說的是「環球金融中心港跌出 三甲」。

亦記得曾有一段時間,政府說香港的四條經濟支柱是:物流,金融,房地,旅遊。且試試討論這四柱。

物流:深圳有個鹽田港,現在還未發展完畢,已頗見規模。若然我是廣州廠商,出口貨物當然去深圳,一方面近些,另一方面程序制度上亦較同聲同氣。在出口上,香港頗難相較。可以羸的是入口貨,因為我們與鬼佬打交道的network好些,服務user-friendly些。但二十年以後,「偉大的」祖國就不能有network與user-friendly的服務嗎?如果能,物流將會是香港其中一根牙簽而不是支柱。

金融: 香港人的核心價值不多,主要是「錢」。大家說上海潛力大,然後香港人當然會因為掘金之心樂意北上傳授經驗出現brain drain。這樣的趨勢有多顯著我沒有數據,是很粗糙的說法。但是想提出一點,一個城市想贏想學習,就學不了成功例子的過人之處嗎?新加坡學香港,台灣學矽谷,然後各自找到自己的定位突圍這兩個例子,證明我們常提金融中心的自我感覺良好並不可靠。

房地:小學社會課本常提「香港地少人多」,房地產可以發展的空間極為有限。Urban planner現在都把目光放在祖國也就是這個原因。難以明白為何它仍是支柱而非牙簽。

旅遊:可以想像當其他支柱在將來變成牙簽,旅遊會是什麼東西。況且,我們不斷把香港定位為國際都會,把外國能見到的東西都copy and paste過來,然後把香港土產的,例如喜帖街,灣仔街市,波鞋街(聽說會搬進商場,又是商場,哈)都delete, 說風土人情,可能不及柬埔寨。同時間, 旅行無非只為開眼界看不同風土人情---至少我是這樣想. 當旅遊價值越來越依賴食與shopping,吸引力還會這麼大嗎?

現在這篇社論很應時,我想,香港也應該有一份藍圖吧。有遠見的那份。

不過,心裡有個疑問,若香港輸了,又如何?很大逆不道的一個問題。

(本文同見於 "砲台山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