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足球、政治兩不分」:記《左右夾縫——冷戰格局下的香港足球》 專題講座

「足球、政治兩不分」:記《左右夾縫——冷戰格局下的香港足球》 專題講座

(獨媒特約報導)上世紀香港足球曾經盛極一時,有「遠東足球王國」的美譽,足球名將如「大頭仔」胡國雄、「尹佬」尹志強、「四盤腳」姚卓然等名字家傳戶曉。《運動公社》星期五邀請了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又是資深球迷的馬嶽教授與《足球王國:戰後初期的香港足球》作者李峻嶸,為大家講解及分享大陸易主後香港足球如何受左右派別政治影響,還有香港處於上世紀冷戰格局下的獨特地位。

李峻嶸:50至60年代的左右之爭

李峻嶸指香港因為被英國殖民,當英國發展現代足球後,香港自然比其他亞洲國家更早起步。早期香港足球不乏華洋對抗的意味,但隨著香港華將足球水準上升,在港洋人漸漸不敵,故本地球壇一直是華將與華人足球會主導。大陸易手後,中華民國遷台,由於當時香港商界及投資球隊的商人普遍同情國民黨,故50年代國民黨仍然能夠徵召香港球員代表中華民國參加亞洲盃或世界盃等國際足球賽事。

1959年香港和中華民國的足球代表隊為競逐亞洲杯決賽週參賽資格而同場較量,一度引起香港左右派別尷尬。李峻嶸解釋指,足球作為凝聚民心的手段,中華民國能以此穩定東南亞華僑的歸屬感。

李峻嶸表示早期左派在香港足球圈的影響並不明顯,直到60年代商人霍英東涉足球壇,籌組愉園和東昇兩支隱性左派球隊,抗衡右派球隊;加上港英政府漸漸不滿中華民國「搶走」香港華將,開始拒絕台灣徵召華將效力,期間曾發生著名「13壯士」事件,部份華將抗命為中華民國作賽,最後1970年霍英東成為首位華人足總會長,至此香港的右派足球便告失勢。

馬嶽:冷戰下的足球種種

馬嶽教授作為資深球迷,一談起「本地波」便眉飛色舞。他回憶年輕時香港報紙各有政治任務,如《香港時報》是國民黨喉舌,然而它有豐富精彩的體育版,「那時體育版沒有任何圖片,但香港時報有兩個球評家寫文品評賽事,寫得極好。」

馬嶽又說,60年代每逢愉園打東方,左右派別報紙皆會作意味深長的報導,「如果東方贏,《香港時報》就會寫民族勝利,不負蔣公遺訓云云;反之便大罵愉園左仔打茅波。」

然而去到70年代,足球圈左右色彩已然淡去,取而代之是本土意識冒起。馬嶽援引呂大樂《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指1975年亞洲盃外圍賽港隊對北韓,踢成和局,雖然憾負於加時後十二碼,但他指此場賽事成為凝聚港人身份認同的一支強心針。談到冷戰時期的國際足球賽事,馬嶽指當時不行主客制,只會訂定某個城市進行所有賽事,因為冷戰格局下資本主義陣營與社會主義陣營壁壘分明,然而香港卻因為殖民地身份,容讓不同政治勢力交集,故當時許多國際賽事皆選擇香港作為比賽場地,於是香港人的足球意識便大為提高,亦有技術交流的場合。

他補充指,省港盃的出現是源於中共的統戰手段,1978年首辦的省港盃採主客制,讓中港兩地突破冷戰藩籬,更促進民眾交流。「上世紀左右勢力利用足球做政治工作,或爭取群眾,或突破冷戰藩籬。」馬嶽總結道。

現今足球何去何從?

兩位講者分享過後,有台下觀眾問到近來中港因世界盃外圍賽而大有「火藥味」。李峻嶸回應指80年代不乏中港對壘的場合,如經典的「五一九之役」;他憶述過去中港對賽,即使中國勝出,香港球迷亦不會太介意,他認為今次事件是港人以足球反映他們新的政治取態。馬嶽則指過去港人政治意識主要體現為「反共」,現在則慢慢轉變為「反中」。

而當年的左右派球會近況如何?兩位講皆表示現在香港足球已經沒有政治化,「球壇中人清一色建制派」,談何左右對抗?過去足球有搶奪人心的能力,左右派皆各自動員操作,如今香港足球失去光彩,班主亦不太樂意投資,「沒有觀眾入場,連最基本的攞彩都做不到。」馬嶽則認為香港足球已經淡出港人的生活時間表,「80年代每到星期日下午,你一定會在大球場找到我。」

記者:陳子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