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黑色玻璃罩

龍應台
蘋果日報

---------------------
節錄:

在香港住得愈久,愈是能體會什麼叫做「有自由,但沒有民主」。

.............

貨品、外匯、黃金以及人員的自由進出,造就了香港的繁榮。自由港的多元、開放,政府的「不干預」經濟政策,也使得外人對香港的「自由」印象深刻。自由,很理所當然地,就被解釋為:政府很小,民間很大。

帶著這種過度簡單的對「自由」的想像,來到香港,住下來,東看看,西看看;沒幾個月,大大吃了一驚。我看見的,卻是另一個香港:民間很小,政府很大。

...............

每個香港人都給一個不同的答案,但是所有不同的答案其實最後又都匯到一個答案:要不到內部資料,政府不給就是不給。

我覺得納悶:哪有那麼強大的政府啊,又不是共產黨?

然後又發現九龍海邊有塊空地,「填海多出來的,」香港人說。四十公頃地,最燦爛的海景。政府已經決定要在那裡建四個博物館、三個表演廳,然後用一個大得不能再大的棚子將全部罩起來。咦,我說,政府又怎麼知道香港需要四個博物館,三個表演廳?政府又憑什麼敢決定建一個大到不知如何修理、不知要花多少錢維護的巨無霸大屋簷?政府怎麼知道那麼多,敢做那麼多啊?

香港人一臉的無可奈何,說,我也不知道。

然後就是馬英九事件了。港大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邀請馬英九來演講,港府發給他的兩個幕僚簽證,但是不給馬英九簽證,整個華人世界為之譁然。新聞事件通常只有一兩天的熱度,第三天就像髒的洗碗水一樣咕嚕旋轉著消失在水槽出口,但是馬英九的消息鬧到第八天,還繼續發酵。媒體對港府的抨擊持續猛烈。

同樣的事情在台灣,馬英九或陳水扁會被媒體「堵」到不行。人們會不斷地看見市長或總統在電視螢幕上,被成堆的麥克風粗魯地壓近臉龐,尷尬地或不情願地,被迫對媒體做出解釋,對人民做出親口的、不容閃避的「交代」。政府部門在議會或國會的壓力下,早就將通話記錄或者證件影本交出,供民意代表檢驗政府官員是否說謊。決策過程早就在媒體和議會的「審問」下,一個一個環節曝光。

但是在香港,到了第八天,所有的問題:究竟決策是誰在做,不發簽證的理由為何,決策過程是什麼,「一國兩制」怎麼「圓」這個事件,港台關係如何走下一步,已造成的傷害如何補救…政府到第八天仍不做任何解釋。董建華,沒有一次被記者「堵」到,沒有一次發言,沒有一個字的「交代」。整個社會,在猜測,猜測,猜測。沒有人敢去質問特首,特首也不覺任何壓力。好像有一個黑色的玻璃罩,牢牢地罩著政府,外面的人民墊起腳尖拼命想看見裡面,焦急而不安;裡面的官員就是不出來,安穩,傲慢,篤定。

於是我發現,自由與民主,差別就在這裡:沒有民主的自由,或許美好,但是政府賜予的,他可以給你,也可以不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