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焦點文章

香港職工會聯盟主辦的2009五一勞動節「抗海嘯、反剝削、撐飯碗」大遊行,在五月一日下午兩點三十分於維園足球場展開,共有數十個民間團體上千人響應,其中有上百位來自石崗菜園村的農民,頭戴斗笠肩挑扁擔的遊行隊伍引人注目,今年八十一歲的高婆婆拿著自家種植的香花與盆栽,與眾人高喊著「不遷不拆,不搬不移」,抗議香港政府耗資港幣四百五十億元興建的「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在未妥善溝通的前提下將強拆菜園村農地興建高鐵廠房,居民們誓言抗爭到底。

「我在這裡生活幾十年了,這是我自己種的香花,我們一定不會搬家」,香港石崗菜園村居民高婆婆表示,香港政府自去年底公布廣深港高速鐵路的走線和徵收地範圍之後,並未妥善與被徵收地的村民充分溝通,也沒有廣泛諮詢當地村民的意見,在此情況下,當地有許多年長村民將被迫搬離居住了幾十年的良田家園,她要求與政府官員對話,不輕言搬遷。

五年前中國肺炎令香港鬧得滿城風雨。有人於愚人節慌稱香港變成疫埠,不久便被技術性的法律定罪;有一個香港旅台女孩疑似患有中國肺炎,導致全團人士被隔離,有人籍此挑撥原本己在猜忌的港台關係,指台灣當局做得太狠。今日,香港人與香港高官的論述,反映他們做得更加狠。

強制墨西哥隔離
強制隔離一些疑似患者,或強制隔離一些相信可能接觸過疑似患者的人,雖然在公衛意義上甚為牽強(我將指出牽強在何),但其惡意未算明顯。可是,強制隔離所有墨西哥的提議,或索性叫人地無病都唔好來港,這個根據是什麼呢?就算是明光社也在口頭上主張「排斥同性戀而不排斥同性戀者」,那底,這些高官是不是打算做得比明光社更加狠呢?

抗議勝華萬士達連署

本文出處

從東莞歸來,有些事情在大陸不方便處理的,現在來發發牢騷。

在勞動節論香港足球

因為出現了屯門普高的疑似假球案,再加上林尚義突然去世,早已淪為小眾娛樂的香港足球重新走進了主流媒體的視野。談到香港足球,主流媒體不是緬懷昔日光輝,就是炮轟足總,繼而要求政府監管足總或者足總要大幅改革云云。在「五一」勞動節想起這些討論,卻發覺大家都忽略了球員應該扮演的角色。

球員權益被忽視

提起香港的甲組球員,很多人或許會痛批他們不但實力一代不如一代,而且個別球員的態度欠佳。這大概是事實。但要提升球員的競技水平,又或者令他們對自己的「專業」多一份尊重,不能不檢討既有的球圈究竟提供了一個怎樣的生存環境予他們。事實上,能成為炙手可熱的球星的球員並不是多數,不少球員的薪金微薄,要做兼職幫補生計,球員生涯毫無保障。既然球圈根本沒有提供一個健康的環境予球員,要有潛質的足球選手全身投入當職業球員實在不是易事。即使願意投身全職足球的人,也未必認同自己所選擇的職業是一有前途的行業。

《三藩市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像許多傳統報章一樣,面臨財政危機,特別在金融海嘯之後,靠廣告維生的報章如何生存?這份老牌報章的沒落,或面臨基金介入重組,令美國新聞專業感到危機。簡單一點,被裁員解僱的新聞從業員該何去何從?

[編輯室周記]:草根不是笨柒

We are grassroots but don't treat us as coots

太極,向來是高層們最耍家的把戲,天天上演﹕公司、學校、立法會大樓、政府總部等,場景雖不同,但主題和角色的口吻倒模的一致,就是利用荒唐的說話令本身應有的責任減到最低,或者將核心問題約化成微塵,輕飄飄得連吹走了也看不見,即是卸膊。在《運動尚未結束,我們必須從經驗中學習!》裡,便能奇觀浸大的高層們在其自編自導自演的發佈會中,如何大玩無知論調。「不是太清楚…」、「我無權…」、「我明白…」等四兩撥千斤的形式,將學生強調的「校政必須民主化,學生有權參與」問題,輕巧地換轉為宿舍的技術問題。無知程度必定會令讀者質疑高層們的學歷是如何得來的。想了解更多浸大的宿舍事件,不妨參考一蚊健的《愛浸大,但不愛浸大高層》

我們的地圖 -- 官塘的文化與歷史
官塘將會進行市區重建,有一班有心人建立了「我們的地圖 — 官塘的文化與歷史」網站,希望用數碼技術來留住歷史,採用共享創意條款來保存數碼內容。並且透過條款來合法分享,鼓勵更多朋友來再創造和分享,激發大家的回憶和想像。以下是其中一位參與者麥海珊的分享:

最近幾個月一直在忙《草根不盡:華語地區獨立媒體年報 (2008/09)》一書的出版工作和 interlocals.net 網站的重新啟動。自從去年初,獨媒的伺服器要大搬遷以來,interlocals.net 都沒有更新,到想要整理一下時,已被回應的垃圾搞到面目全非。此外,在獨立媒體(香港)的周年大會,大家也在討論要改革 interlocals.net,使它不要與 inmediahk.net 重疊,卻有互補的功效。

愛浸大,但不愛浸大高層!

露宿了兩天,終於見到管理層「光天化日」走出來 (註:校長吳清輝和學生輔導長何鏡煒曾經在夜晚「探望」學生),卻換來學生憤怒收場,算是甚麼的對話?

衝突場面速記

四月廿四日下午三點,過百位關注學校宿位安排,以至校政問題的學生,連同前一天已露宿行政樓正門的宿生,終於見到副校長李兆銓和何鏡煒。李兆銓再三向群眾解釋學校由於沒有地方興建新宿舍,於是把部份現有的二人房改成三人房。何鏡煒就重申他和舍監一直也跟宿生溝通。然而,如果有溝通,為何宿生要露宿才得校方回應?之後,積極參與事件的三年級生陳天倫同學詢問文化霸權論 (註:何鏡煒曾經跟宿生說舍堂文化和精神是「文化霸權」),何鏡煒認為那不是時候解釋。學生隨即不滿並起哄,並要求校方交代一個確實日子公開對話。學生再次要求何鏡煒下台。兩位管理層沒有理會訴求便沖沖回到行政樓,學生隨即圍堵阻止離開,陳同學激動表示「我唔訓街你會理我咩?」,並宣佈在校方未有就宿位問題及未辭掉何鏡煒前,他會一直露宿,直至考試,在場學生即時鼓掌支持。期間學生高叫「我愛浸大!但不愛浸大高層!」面對學生開出的條件,兩為高層依然未有所動,更轉身離開返回行政樓,學生一面高呼「何鏡煒落台!」,一面阻撓兩位前進,情況混亂,期間更有共七位學生報稱被保安人員襲擊。在場的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成員李卓人議員和浸會大學的陳家洛老師建議報警,然後學生就去到警署。

頁面

  •  « 第一頁
  •  ‹ 上一頁
  •  2806
  •  2807
  •  2808
  •  2809
  • 2810
  •  2811
  •  2812
  •  2813
  •  2814
  •  下一頁 ›
  •  最後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