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問題島圖】齊來觀摩政府引用的國際填海案例如何「成功」

【問題島圖】齊來觀摩政府引用的國際填海案例如何「成功」

《問題島途》報告一出,即惹來發展局「戰狼式」回應指報告「危言聳聽」【註一】,並列舉多個「成功」填海案例,如新加坡濱海灣、丹麥哥本哈根北港及深圳前海等,力證明日大嶼也能夠成功。同時,報章亦揭發明日大嶼「交椅洲人工島公眾參與」小冊子在沒註明出處下大量引用外國的規劃圖,包括《問題島途》中重點提及的失敗案例韓國松島的相片,透過「形象化」圖片,「讓瀏覽人士可以更容易理解相關的規劃概念」【註二】。

首先要提醒一下,明日大嶼是個單一項目填海規模至少達1,000公頃的巨型人工島,規劃模式是一個由零開始建構,混合住宅、商業、旅遊,娛樂的「新城」,只要認真翻查政府提及的「成功案例」及眾多外國景觀照片及構想圖,即發現與《問題島途》所列舉的例子不同,無論從規模以至在性質上難以均難以與明日大嶼相比(因城市發展脈絡不盡相同),有些甚至連填海項目也不是:

332683900_1901376856874874_145848532765333719_n

▍性質規模難以與明日大嶼相比

1/新加坡濱海灣(Marina Bay)——由2019年就土供組報告的回應【註三】,至近日我們聯同綠色和平發表《問題島途》報道後,政府都以濱海灣作為「填海造地」的成功例子反駁,不過濱海灣屬近岸填海項目,工程面積為360公頃,於70年代開始動工,填海工程持續至90年代,這個近岸填海項目並非單一巨型填海項目,而是個持續數十年的發展項目,規模以至發展歷程上難以與明日大嶼比較,此外他是個成熟社區旁的近岸填海項目,城市發展脈絡及所面對的處境亦難與離維港5公里外的明日大嶼比較。

2/丹麥哥本哈根北港(Nordhavn)填海項目——這個近日發展局回應提到的例子,規模上只有200公頃【註四】,規模難以相比,另外性質上屬近岸填海計劃,目的配合哥本哈根北港一帶作整區綜合發展,有郵輪碼頭、貨櫃碼頭等,其功能以至發展脈絡都與明日大嶼相去甚遠。

▍引用經典失敗案例 誤當為成功楷模

3/深圳前海——前海的甲級商廈的空置率於2020年曾高達5成,已引發深圳市的商業樓面面積過剩的爭議。有評論指跟商業土地供應過多有關,當時深圳的甲級寫字樓供應更逼近北京、上海等地區。直到上年年尾,前海的空置率已有回落至3成,但仍較深圳市總體2成的甲級寫字樓空置率高。同時亦有指深圳長期仍面對「住宅用地供應緊張、房價高企」的問題【註五】,顯示出當初的規劃願景重覆及規劃錯配等問題,難以成為政府口中所稱的「成功」例子。

4/韓國松島國際都市——小冊子中「沿海濱長廊的休閒康樂設施」一欄,附上了來自相片素材網站松島中央公園的圖片。松島雖然屬規模較大的填海項目(約1200公頃),但仍然是近岸填海,發展脈絡與離岸5公里的明日大嶼人工島不同。而且松島是國際間著名的大型填海城市失敗例子:空置、延誤多年、引資失敗、CBD規劃願景走樣、公私合營下引發連串訴訟、最後公帑包底「收場」,屬經典的填海項目失敗案例,這個在我們在《問題島途》中已深入分析指出。

▍根本不是人工島項目

5/韓國清溪川——小冊子「藍綠建設」一欄附上了同樣來相片素材網站的清溪川圖片。首先清溪川不是填海或填河項目,不清楚其參考價值為何,而且清溪川本身亦在當地富有爭議,可說是經典的爭議性藍綠建設案例,例如為了趕工而令環評過程由一年大減至兩個月、迫遷居民【註六】、河床下方及兩側邊坡都舖上不透水層等過度水泥化及人工化問題【註七】。

6/英國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小冊子「住宅發展」一欄附圖中的金絲雀碼頭,除了不是人工島之外,更是英國被稱作「棕地修復」(Brownfield Regeneration)的例子,土地發展概念與極具破壞性的人工島截然不同。未知道政府會不會仿效金絲雀碼頭及英國政府,採用「棕地優先」政策(brownfield-first policy),放棄人工島計劃?

7/澳洲布里斯本南岸河濱(Brisbane River South Bank)——小冊子「區域公園」一欄附上了澳洲布里斯本南岸河濱的圖片。但布里斯本南岸在19世紀已是商業重鎮,有多年發展留下的文化及歷史,與明日大嶼由零開始生硬構建的社區不同。而且布里斯本南岸也不是人工島,以之為明日大嶼的參考稍嫌誤導。

8/西班牙巴塞隆納市中心的蘭布拉大道(La Rambla)——小冊子的「林蔭行人專用街道」一欄附上了西班牙的蘭布拉大道,連結舊城區,並非人工島。

《問題島途》報告的最大目標,是篩選全球過去30多年,與明日大嶼在規模、性質和發展脈絡有可比性的大型填海項目,究竟遭遇了什麼問題,以預視明日大嶼可能遇到的處境,並從中發現失敗率接近8成,這令公眾擔憂「爛尾」問題及規劃問題等,似乎是普遍存在於大型填海項目之間,而非個別例子。政府列舉的一連串所謂「成功例子」或外國願景圖,大多不屬大型填海項目,可比性極低,而例子中比較大型的例如韓國松島國際都市,除了是外國城市研究學術圈中的經典規劃失敗案例外,更加是《問題島途》中最能夠與明日大嶼相比的失敗個案。

足以掏空庫房的明日大嶼至今已進入公眾諮詢階段,許多細節卻仍停留於構想階段,畫了一大堆構想圖,卻未有具體標明如何會在明日大嶼中落實,根本無誠意聆聽公眾意見,也留下很大的走數空間。還是政府也知道明日大嶼根本經不起具體化的討論,最終難逃成為存活於構想圖中的城市(power-point city)的命運?相較我們聯同綠色和平最新發佈的人工島研究報告地毯式分析200國家大型填海工程,誰才是真正的「失實」?

原文刊於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