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渠務標準維持「200年一遇」 稱適時檢討

渠務標準維持「200年一遇」 稱適時檢討

【獨媒報導】去年香港遇上「500年一遇」的「世紀暴雨」,多區出現大規模水浸,雨季即將來臨,政府又有何預防措拖?渠務署表示,署方已增加緊急應變隊伍增至160隊、緊急運作基地增加至超過30個,同時完成約120項各區小型改善工程。至於防洪標準,渠務署署長莫永昌稱維持「200年一遇」作標準,由於設計雨量參數已上調,故實際標準已提高,會適時檢討。

渠務署昨日(5月23日)舉行雨季的防洪簡報會,主題為「韌性防洪」,由渠務署署長莫永昌主持,渠務署助理署長/操作維修劉勝昌、渠務署助理署長/設計拓展蔡榮興出席。

莫永昌表示,天文台預測今年降雨量為2,100毫米至2,700毫米以及有5至8個熱帶氣旋襲港,預計今年6月或之後踏入風季。

面對越趨頻繁的極端天氣,莫永昌指全球共識是不能杜絕水浸,署方會以「超前準備、加強預警、果斷應急、迅速復原」為重要策略,加強防洪工作。他指出署方已加強緊急事故控制中心,並要求緊急應變隊伍增至160隊,應急運作基地增加至30個以上,有關措施已於本月兩次紅色暴雨(4日及21日)發揮作用,效果良好,期間亦沒有收到水浸報告。

Untitled
莫永昌

擬進行7項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

去年「500年一遇」的「世紀暴雨」下,渠務署接獲86宗水浸報告,當中12宗是嚴重個案,主要位於柴灣及黃大仙。莫永昌提到,自去年9月起已進行一系列跟進工作,其中完成約120項各區小型改善工程,大部分於今年第一季完成。

DSC_2202
去年9月8日黑雨下,黃大仙嚴重水浸

他表示,現時有約11項大型雨水排放系統工程正在進行,包括興建雨水渠、地下蓄洪池及河道改善工程,料2024年至2030期間分批落成,當中有兩項位於北區。另外署方本月內將會向立法會申請撥款,進行7項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包括黃大仙及港島東,有關工程涵蓋超過20萬立方米的蓄洪池以及約10公里的新建雨水渠,期望有助改善各區排洪能力。

Untitled
渠務署稱會積極推動創新科技應用,包括擴增實境(AR)、人工智能(AI)泥頭車運載紀錄及洗車設備系統,目標是邁向「工地零意外」。

莫永昌亦預告,署方未來會加強應用創新科技,其中今年初在黃大仙及柴灣發生的嚴重水浸的位置,署方選定逾30個雨水沙井安裝智能感測儀器,可實時監視雨水渠狀況。

續以「200年一遇」作標準

對於「200年一遇」的標準,莫永昌指媲美內地、外國主要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倫敦、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即市區幹渠系統設計標準以「200年一遇」為標準。他表示去年「特大暴雨」期間,每小時降雨量達158毫米,打破香港當時每小時最高降雨量的紀錄,其後渠務署已將有關破紀錄降雨量紀錄,連同天文台成立至今超過140年錄得的雨量數據進行分析,上調「雨水排放系統手冊」設計參數及推算至2050年,故渠務設計實際上已上調。署方會適時檢討「200年一遇」的標準。

Untitled

渠務署在記者會後亦帶傳媒參觀正進行工程的秀雅道蓄洪池,該工程核准預算為9.4億,料2028年竣工。該地下蓄洪池容量為6.4萬立方米,完工將重置一個七人硬地足球場。

Untitled

渠務署助理署長(設計拓展)蔡榮興指,秀雅道蓄洪池建成後將是全港第二大蓄洪池。署方稱會從上、中、下游入手,以4個蓄洪池及1個蓄洪湖泊,提升翠屏河的排洪能力。預料相關設施落成後,可為觀塘區提供超過19萬平方米,即相約76個標準泳池容量的蓄洪空間,服務區內約30萬人口。

渠務署高級工程師/氣候變化李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