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同志影展專訪】青春懵懂、形婚、痛失摯愛 – 同志那些沒有粉紅濾鏡的人生大事

【同志影展專訪】青春懵懂、形婚、痛失摯愛 – 同志那些沒有粉紅濾鏡的人生大事

採訪及撰文:Nicole、Claudia、Emily
文字編輯:Mo、Claudia

原文刊於G點網站,首次刊出日期:2021年9月27日

《大叔的愛》爆紅,觀眾對BL氛圍受落,香港社會看似開放了。不過,我們心底明白,不是所有同志故事都適合加上粉紅色甜蜜濾鏡。今年「香港同志影展」放映三套以「香港故事」為題的本地製作短片 ——《繞了路》、《非婚之婚》和《生者如斯》,三個同志故事各自掬起人生中的一個段落,從學生時期患得患失的曖昧關係,到同志迫於家庭壓力步入形式婚姻,再到如何面對同志伴侶突然離世。這些角色在生命的不同階段,觸摸衝撞著現實的框架,雖有甜美時刻,但更多的是迷惘和困苦。

G點電視訪問了三套短片的導演和演員,了解他們如何以銀幕上的同志故事為鏡,映照出別人給我們設下的許多框框。


(左起:《非婚之婚》主角黃星叡、《非婚之婚》導演鄭子樂 、《生者如斯》導演溫家媛、《繞了路》監製Tommy、《繞了路》主角鄭家傑、《繞了路》主角賴威成)

同志現身有助電影取材 三套短片改編自真人真事

曾幾何時,同志議題還是沉重、冷門又敏感,導演未必能輕易觸及。隨著社會的轉變,不同背景和形象的同志在媒體及日常中現身,同志題材不再只可遠觀,甚至成了部份人生活的一部份,更容易成為創作人的素材。無獨有偶,這次三套短片都改編自真人真事。

《繞了路》導演改編了自己的故事,在成長路上走得妥貼穩當的主角,本來只需乖乖跟著家人安排的步伐,但自由奔放的好友卻撼動了他的世界;《非婚之婚》的靈感來自2019年鏗鏘集《形婚》,已有同志愛人的男主角為了滿足家人和社會的期待,將愛情和婚姻一分為二,但過份擠逼的關係,卻令進不了婚姻殿堂的愛人活在陰影之中;《生者如斯》則取材自導演從朋友間聽來的故事,由談善言飾演的女同志痛失愛人,想要繼續照顧二人共同撫養的女兒,愛人母親卻力爭撫養權,沒有血緣似乎就無法證明親情。

設下框框的都是保守反派?

三套短片中的主角縱然受了許多磨難挫折,導演也拒絕把他們的痛苦源頭,拍成十惡不赦的無知廢老。

同志戀人陳睿與家榮恩愛甜蜜,但陳睿與女同志鳳鳴協議結婚,好滿足父母的期望。陳睿的另一半家榮猶如局外人,只能在謊言中度日。一個孝順父母的決定帶來了三人的愴惶。不過,在短片中,陳睿的母親其實從來沒有明確表達對男同志的看法。導演兼編劇鄭子樂表示這個決定是故意的,他認為陳睿其實在歧視自己,猜測他人的想法,以為其他人不接受他的性傾向。他希望以這反面例子帶出人應該學會接受自己,避免先入為主認為自己被人歧視。


男同志陳睿與女同志鳳鳴假結婚,伴侶家榮卻只能當不能見光的地下情人。(電影劇照)


女友突然離世,張書婷即使與女友和其女兒共同生活多年,在靈堂上只能默默悼念。(電影劇照)

不只是談同志故事的「同志電影」

短片訴說的雖然是同志故事,但三套電影的導演坦言在構思故事時,著眼點都不是主角的同志身份。

《非婚之婚》希望透過電影探討婚姻的命題,不限於男女或法律上的真假婚姻。婚姻中有許多事情要參一腳,可以是商業收入、個人利益或家人壓力,愛情好像變得可有可無。演員黃星叡說得辛辣:「很多時候,人們為了掩蓋自己自私的動機,令自己讓社會接納自己,會特意做一些『好事』去告訴別人自己是一個『好人』。」在主流社的框架下,我們都渴望成為「正常人」,走上一條比較寬闊康莊的路。同志更容易迷失方向,電影中的同志就選擇了結婚生子。

《繞了路》男主角鄭家傑憶述,導演當初甚至並非想寫同志故事。男主角Francis與好友Tommy的關係就像每個人人生中總會遇到的一兩個密友,游走於友情和愛情之間,曖昧不清。學生時期兩個男孩,在青春懵懂、似有還無的氛圍中探索,性別只是其中一環。


性格迥異的兩位男主角個在懵懂間漸漸發展出友情以上戀人未滿的關係。電影劇照)

《生者如斯》的同志設定則為了突顯各種親情的矛盾,女同志張書婷的經歷,即使發生在男性上,亦會有同樣困難,只是女同志的話,矛盾更大。

如此說來,同志角色似乎只是這三套電影說故事的選擇。或者可以說,導演不只想說同志的故事,因為在我們為自己定義任何身份前,我們首先是人。

三套短片為人生中的成長、婚姻和家庭定格、聚焦,濃縮成了「香港故事」。不論你想一探同志們的故事,還是想在這個艱難的時代尋找一點共鳴慰藉,也可以參加10月2日舉辦的免費放映會,製片人亦會同場分享劇本心得。

「香港故事」短片放映會

日期:10月2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3至5時
地點:1/F, Kino Room, Eaton Hotel
按此登記

特別鳴謝:場地提供Build Fit Studio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