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尋找深水埗難民營原址

尋找深水埗難民營原址

從二零二零年七月起計,香港機場已錄得超過三十萬香港居民的淨移出,不少輿論稱這一波的移民潮為「走難」。香港歷史向來和逃難分不開,自開埠以來就接收了一批又一批從中國大陸逃來的難民。在上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又有大批越南船民前來香港,當時港府因此興建多個船民羈留中心安置。這次我們就從深水埗難民營原址出發,回顧這一段的歷史。

要談深水埗難民營,得失談它的前身:深水埗軍營。深水埗軍營的歷史也一點不簡單,在香港歷史中十分重要。深水埗軍營位於現時東京街、長沙灣道、欽州街,和通州街之間的位置,現時為麗閣邨、麗安邨,以及深水埗公園。軍營所在地原為維港一部分,填海始建於一九二零年代。在以下這張一九三四年的圖片當中可見軍營的建築,當時的海岸線仍在東京街和現時的通州街。現時深水埗尚有一條營盤街,英文名為 camp street,正是指深水埗軍營。

深水埗軍營曾在日佔時期被日軍用作囚禁戰俘,其中一位戰俘是陸軍中校賴廉士。他精心策劃下成功逃出深水埗戰俘營,並在西貢通過東江縱隊的接應和在廣東沿海的村民協助下到達惠州,抵達當時國民政府據地。及後,他成立了英軍服務團,組織香港的地下活動,暗中送物資進戰俘營,營救被擊落的美軍機師,策動對日軍後勤的破壞行動等。深水埗公園則設有退伍軍人協會和戰俘聯會的紀念碑和牌匾,公園外尚保留三塊「軍部地界」的石碑。

注意圖片最下方黑色屋頂的建築:深水埗警署。警署建於一九二四年,相信是唯一在這系列照片中一直存在的建築物。

螢幕截圖 2022-05-26 下午3.52.24
(1934年;載自 hkmaps.hk;地圖來源:National Collection of Aerial Photography,經作者加工)

來到一九六三年,剛才提到的賴廉士這時已是港大校長,戰俘營在戰後回復了軍營功能。軍營周邊則經歷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深水埗從城市邊緣變成市區一部分,各路英雄匯聚一堂(見深水埗碼頭一章)。在軍營的西面,可見正在興建中的第一代長沙灣邨(已拆卸,現為麗翠苑);在北面,則見到由房委會管理的長沙灣徙置工廠大廈(已拆卸,現為聖多馬小學和協和小學)。

螢幕截圖 2022-05-26 下午3.52.30
(1963年;圖片來源:地政總署測繪處)

來到一九七六年,這一帶沒有太多變化,除了東京街和荔枝角道交界多了一座屠房。這地方後來變成城市探險的勝地。

不過,在同一時候,地區局勢卻是風起雲湧。一九七五年,西貢淪陷,第一批難民到港。往後數年,難民數字不斷上升,英國於一九七九年將香港列為「第一收容港」,大量越南難民蜂擁而至。香港政府曾於全港各區建立十多個收容設施,引發不少社會問題。深水埗軍營曾有部份改設為難民營,於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九年期間接收難民。後來又因部份來港者不合難民資格,政府實行「甄別政策」,非難民將被遣返越南。香港的電台曾以越南話向在海上意圖前來香港的船民發佈此項政策,坊間稱為「北漏洞拉」。

螢幕截圖 2022-05-26 下午3.52.36
(1976年;圖片來源:地政總署測繪處)

接下來是一九八八年。這時可見到軍營範圍大幅減少。大部分的地段已變成深水埗公園、麗閣邨,和怡閣苑。剩下來的地方,則要等到越南難民營停用後才迎來改建。

螢幕截圖 2022-05-26 下午3.52.41
(1988年;圖片來源:地政總署測繪處)

在一九九一年的圖片當中,我們可見到難民營停用後的改建工程。圖中興建中的包括麗安邨、怡靖苑,以及西九龍中心。至於在長沙灣道和欽州街交界的露天停車場,則將會變成長沙灣政府合署。

螢幕截圖 2022-05-26 下午3.52.48
(1991年;圖片來源:地政總署測繪處)

來到今天,行人經過西九龍中心,大概不會記得這兒曾經是個難民營。及後香港人再提到難民,則要到傳媒煽動的所謂「南亞假難民危機」了。我當時已對那些誇張煽情的嚇人標題很反感,總在想香港人不要都把申請庇護者都當作是「假難民」,說不定他朝君體也相同。今天香港人流散海外,有時更因文化差異而成為族群矛盾的對象,自身經歷何謂一竹篙打一船人。回想歷史,不勝唏噓。

螢幕截圖 2022-05-26 下午3.56.18
(2020年;圖片來源:地政總署測繪處)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