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看海的日子》﹕此時無招勝有招

《看海的日子》﹕此時無招勝有招

關夢南的第二本詩集出版了, 名字跟台灣作家黃春明的同名小說集一樣,叫《看海的日子》。 關夢南的《看海的日子》收有他近五年的詩作,根據作者自己所言﹕「2001年至2006年,我經歷人生最不如意的日子」而寫作成為作者創痛的一個「出口」(序,頁4-5) 。

化深沈為平淡
讀關夢南的詩作,向來有一種強烈的低沈感覺,而尤以其近年的作品為甚。以人生憂患為題材的作品,是歷來文學創作的一個常青主題,要寫出新意、哀而不傷,不流於濫調,殊非易事。關夢南詩作的特點,正正在於有能耐將生死哀樂化進表面平淡的語調中,實際上則以戲劇化的敘事結構,把深沈的生命觸感收歸至一個濃縮的點上,令人低廻。例如2002年的〈秋送〉(頁43-44),表面只是一個有關去錯靈堂的故事﹕

夜色更濃了
素色的主人家走過來問
「你是佘花的摯友?」
「不,我是余花的同窗。」

「這是201間
你要找的207
還須向前走
轉一個彎呢?」

但有趣的是,關夢南卻以一個「似曾相識」(deja-vu)的情境收結全詩﹕「抬頭望了望/牆上的臉/突然發現她的眼神/不知道在什麼地方/我見過」若果把這個收結放到整個作品所置身的情境中,靈堂牆上的那一張陌生人的臉的眼神,便另有現實指涉了,例如詩的第二段﹕

點過點過的頭後
就把影子
掛在那角落孤獨的
白色摺椅上
想起另一個世界的無限
不禁為活在
經濟衰退 公司倒閉
與負資產陰影中的人難過

相對於仍然要營役於世的凡人,尤其在一個四周「經濟衰退 公司倒閉」的環境中,先去世者反而是幸福的。對於作者來說,「人生就好比搭公車/有落! 早些回家」。換句話說,死亡不過是回家——由令人難過的現世,回到「另一個世界的無限」,令人真正安心的「家」。但有趣的是,靈堂牆上的那一張陌生人的臉的眼神,既可以指向「另一個世界的無限」,也可以指向這位陌生的死者的生前。又或者一如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所說,照片見証的並非被拍攝的人或物,而是時間本身。1 那麼,作者那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便引向一個更深沈的的境界了,「不知道在什麼地方/我見過」的,可能正是生死最大的奧密。

雙重偏離的美學
除了化深沈為平淡、把戲劇性與技巧隐藏於無形外,關夢南詩作的另一特點,是以富有強烈地方色彩的語言融入作品中。前引的〈秋送〉便亳不忌諱的把像「有落! 」那樣的地道俚語融入詩作中。那是一種貼近日常生活的庶民美學,與此同時,作者也反過來以詩的語言為庶民的生活世界帶來了一種陌生化的效果。可以這麼說,關夢南詩作的關鍵,不單是詩語言或日常語言本身,而是兩者之間的互相偏離。如果詩是對日常語言的偏離,關夢南則企圖透過將詩語言與日常語言結合,創造出一種「雙重偏離」的美學。這大概是其他把自己侷限在日常語言框框的日常語言派所不能企及的。

註釋
1 Roland Barthes, Camera Lucida: Reflections on Photography, trans. Richard Howard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81), pp. 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