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牛奶有毒有害,即使無三聚氰胺(1)?人類飲牛奶簡史

此文章同時貼於此網誌

關於牛奶含三聚氰胺的新聞己經不知看過多少了,看來事件還會持繼一段時間,不過在這件事被揭發之前的好幾年,就已經出現了不少和牛奶相關的負面資訊,內容大體指牛奶的推廣並非出於為人民健康著想,而只是牛奶產業唯利是圖的商業行動,甚至為增加產量而為母牛注射增奶劑;牛奶並非最佳的鈣質來源、反而導致骨質疏鬆、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等疾病,總之幾乎是無一樣好,可是這種說法與教科書及政府所說的相去甚遠,完全相反,我們又應該信誰好呢?

我想自己是研讀歷史,若果先從牛奶產業發展的歷史分析入手會比較在行,而且爭議會少一些,這樣可為日後討論一些比較具爭議性的項目,如適當飲牛奶有無害處/益處,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而這次的資料主要來自《牛奶,謊言與內幕(Lait, Mensonges et Propagande)》一書,希望遲些會找到其他更多相關資料,當然若有行家高手能指教一下就更好了。

牛奶簡史

來自《牛奶,謊言與內幕(Lait, Mensonges et Propagande)》(p54-p56)

牛奶及相關乳製品大約出現於新石器時代,即人類懂得飼養牛隻時出現,若從懂得飼養綿羊的時期開始計起也只有一萬一千年,飼養山羊及牛則是在懂得飼養綿羊後的一百年,而食用乳製品的證據則可從六千年前英國的陶器上找到,與人類七百萬年的進化史相比,人類食用乳製品顯然是後期的事。

歷史學家布魯,羅修(Bruno Laurioux)在這方面提出北歐及南歐之分,他認為在新石器時代後的北歐人的主食為肉類及牛奶,而且不種穀物,被視為野蠻人,與南歐如羅馬人等以農耕為主的文明古國有明顯的不同,即使到了中世紀,乳製品已成為日常的飲食之一,但在文化上人們還會視食用奶類製品為窮困,落後的象徵。

不過即使歐洲已有食用奶類製品文化,但直到19世紀未期前,這個習慣還不太普遍,原因是當時的消毒及食物保存技術比較差,無法防止乳製品「變質」,直接食用尤其是對幼童來說很危險的行為。另外於1607年出版的烹飪書《健康寶庫》(le Thresor de sante)已經能很清楚地描述出「乳糖不耐受症」的症狀,一種因人類在「戒奶」後缺少一種能消化乳糖的酶所導致的身體不適,這是大部份人類食用奶類或其製品後都會出現的情況。

教會對牛奶亦有所管制,包括禁止人們在齋戒日(1年中的120日)食用乳製品,要到了文藝復興後,教會才對此禁令有所軟化,只要人們付錢即可無視禁令。醫生的態度亦有所轉變,由認為牛奶會轉播痲瘋病,變成認為牛奶是有益處的。

然而到了19世紀後期情況便不同了,在1871年巴斯德滅菌法已發展得相當成熟,人們亦懂得先把牛奶熱煮沸後才飲用,另外冰箱於20世紀出現,使牛奶的保存技術亦有相當大的進步,使飲用牛奶變得更為安全衛生,再加上鐵路公司肯運送液態奶類,為牛奶大規模運輸及供應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使奶製品的食用開始普及,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到了1950年代後期(2月23日),外國政府規定奶商要供應牛奶給居民超過2萬人的城市時,要使用封蠟封口的瓶,代替鐵桶來裝牛奶,至此瓶裝及紙盒裝牛級才得以在外國漸漸普及起來。

今次就講到這裡,下次再談於50年代後個別歐美國家的奶製品業發展及推廣情況。(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