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新聞記者的省思:談水門事件與奧巴馬就職

新聞記者的省思:談水門事件與奧巴馬就職新聞記者的省思:談水門事件與奧巴馬就職

新聞記者的省思:談水門事件與奧巴馬就職

2009年1月21日,黑人奧巴馬正式上任成為美國第44任總統,其宣誓之辭,舉世矚目。然而,就在一月以前,2008年12月18日,一位曾經轟轟烈烈令美國第37任總統尼克森下台的關鍵人物「深喉」費爾特終告逝世,鮮為人知。回眸新聞廣播史,大抵可以這麼說,沒有了「深喉」,美國總統的歷史必須改寫。費爾特的事跡標誌著新聞史上重要的一頁。今天作為後學的我們,鑽探在歷史痕跡裡,或許可以重新體認到新聞記者無比的懾人力量。

1972年爆發的水門事件,促使世人深思總統的選舉過程。今天我們坐在電視屏幕前,驚嘆萬分這位來自「非白」人家庭的種族之子奧巴馬,居然能做出總統史上以為只有「白人」才能表現出來的滔滔論辯。新聞鋪天蓋地的報導選情,報章雜誌加以推波助瀾,亦促成了奧巴馬的效應。共和黨尼克森總統當年派遣其競選班子麥科德等5人,闖入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辦公室,意欲安裝竊聽器及偷拍文件,結果當場被捕。費爾特面對共和黨千夫所指之險,以「深喉」為代號捍衛了公義與正直。「深喉」毅然與《華盛頓郵報》的兩位記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合作,對水門事件進行了一系列的跟蹤報導,這可謂史無前例。新聞報導猶如一面鏡子,其作用只在於披露事實真相,讓讀者知情,然而談其力量,記者一枝筆桿一部相機雖小,但卻足以發揮著改變歷史的偉大力量。

奧巴馬伎壓群雄,鶴立雞群,不但戰勝曾「忍夫辱而負國重」的第一夫人希拉里,而且輕易「攆走」美國史上劣跡斑斑的共和黨陰影下的繼任老人麥凱恩。前者是女性的代表,後者是穩健的象徵,二者皆具排他性,而奧巴馬以黑人的偶像林肯作為理想的「迷思」,不但包容性廣,而且深得全美國人民「追夢」的心。奧巴馬如今已貴為美國第一,自然成為新聞報導的焦點所在。一句「change」本來極為平凡,然而結合黑人神話,加上新聞「放大鏡」,一下子就像加上了冠冕一樣,「金」光熠熠,空前絕後。水門事件是美國總統史上最醜陋的一樁案件。總統不法之舉,牽連甚廣。費爾特背叛尼克森的同時,為報導而付出,尊重司法精神,並與兩位記者合作,伸張了公義,體現了新聞媒界舉足輕重的威力。正如台灣政治評論員胡忠信指出「記者伍德沃德與伯恩斯坦,以及「深喉」費爾特,正是扮演蘇格拉底所形容『馬蠅』的功能,公開提出令人尷尬或難堪的質問,挑戰既得利益與體系,甚至不惜成為當局的眼中釘。」近年,台灣同樣鬧起總統醜陋,一時轟動,而胡氏把新聞記者的質問好比蘇格拉底,不禁使人反思記者職業的神聖。

除蘇格拉底外,胡氏亦引用了文化學者薩依德的話「知識分子的角色,是一次又一次的挑戰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推翻人們的精神習性、行為模式以及思維方法,粉碎人們熟悉的既定觀念,重新審視既有的規則與體制」。水門事件固然啟發人們深思,而記者的求真問底不畏苦精神亦可見一斑。薩依德還指出「知識分子通常被視為圈外人,卻是捍衛社會良知、核心價值與崇高理念的一群。」這句話筆者深感認同,大抵作為記者,就要有這樣一份對「良知」的自覺。

尼克森與奧巴馬同為美國總統,透過記者的筆桿與鏡頭,已記下了一個卸任一個就職的歷史。如今,尼克森早已成為歷史,「深喉」的偉大永遠叫人難忘,而奧巴馬的時代正要展開了。在記者的筆桿下,未來的美國,以至整個世界,到底會寫出些甚麼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