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崖上的波兒》中的 embracing love

《崖上的波兒》中的 embracing love

坐在電影院裡,很多媽媽拖著孩子進場,口中哼著「波兒波兒我的小寶貝。。。」,媽媽們都被可愛的波兒吸引。不過身邊的小學生,則邊看邊批評故事的不合理:「有咩理由個阿媽會咁揸車?」不少朋友看過都說畫風與故事都不及以往的好,是的,這是一個反樸歸真的作品,故事很簡單,但也殊不簡單,當中包含了宮崎駿作為父親的省思。

大家都知道,宮崎駿一直是環保和和平主義者,他把龍貓作品展覧的收入,變成一個保護東京附近 Sayama 森林的經費,他的作品亦一直批評人類世界的戰爭和貪念,其實,波兒的父親滕本,就是宮崎駿的化身:他希望孩子能在深海裡,不受污染的地方生活。然而,波兒對世界的慾望實在太強,甚至愛上最人工的食品「火腿」與及人類小孩宗介。

為了壓制女兒的慾望,滕本以魔法把女兒長出的手腳迫回身體裡,再把她囚禁起來,然而,女兒對世界的慾望實在太大,結果,她的反叛,引發了海嘯與混亂。直至波兒母親出現才平復下來。

波兒的母親是海洋女王,她的心胸環抱著整個世界,是一種包容的愛 (embracing love),她包容了污煙瘴氣的人類世界(她首先拯救了人類的船隻),也包容了女兒的選擇,只要女兒清楚知道她變成人類後會失去魔法,並且若宗介違反承諾後,她將變作泡沫,仍然堅持作出這個選擇。而宗介一句:「不論波兒是魚,還是半人半魚,他都會照顧她、愛護她」,這種超脫價值與人/魚的愛,也平息了波兒與父親衝突帶來的混亂。

父母與孩子的主題,亦在宗介家庭裡重複出現。宗介一家,住在懸崖之上,父親缺席。而一開始時,因為宗介直呼麗莎的名字,我們根本搞不清他們的關係。而且莎麗從頭到尾,都顯得很魯莽稚氣:拼死地開快車,當丈夫違反承諾,她發悔氣連飯也不做。相反宗介則幫助父母修補關係,儘管他因為失去波兒和違反自己的承諾(沒有好好照顧波兒)而傷心。

不過,麗莎的愛,也是一種超脫家庭作為核心的 embracing love,從一開始,她就接受兒子與波兒這條「魔魚」的愛情,之後,為了向日葵之家一眾老人的安危,她離開安全的家與兒子,獨自上路。麗莎在給與兒子自由選擇權的同時,也使自己得到超脫家庭的自由,以實踐包裹其他人的愛。

看電影時,我感動得落淚,之後在想香港誰有這股 embracing love 的力量,想來想去,就想到甘仔。前幾天,是居港權十周年,他說要到各個教會,爭取他們支持這些因制度造成的破碎家庭;相對於那些天天把家庭掛在口邊,卻以打壓異己以張顯自我價值的所謂信仰之人,甘仔的信念與愛,超脫了制度/宗教和人與非人的邊界。

當然,我的過份閱讀,與最近淫審的討論相關,主流閱讀大都離不開那戀物/近乎戀童式的 Kawaii 文化消費。以下是一些博客討論的連結:

Jacky: 解讀波兒解讀
Calebmyrock: 崖上的波兒,2008
黃世澤:用x光社邏輯去解讀崖上的波兒
林忌:崖上的膠人
庫斯克:波兒的未成年愛情隱喻
yamyuen: 今天大年初一, 睇了崖上的波兒 (Ponyo on the Cliff by the Sea)

Facebook 則有海嘯式的全球投訴崖上的波兒大行動